“說起‘白水貢糖’的由來,據傳,早在明清年間,便作為壹種珍貴的貢品進貢朝廷,清朝乾隆皇帝對其更是贊不絕口,因源於碧溪‘白水營’,並且是進獻朝廷的貢品,故得名‘白水貢糖’。”
我曾對此深信不疑。我看過很多關於白水貢糖的文字介紹,大多如上壹段所說。可是昨天我的壹趟白水之行,顛覆了我固有的看法。
我在白水有壹個很要好的朋友,昨天我有事去白水順便拜訪了他,免不了我們又要聚在壹塊喝壹頓,席間我提起了白水貢糖,想給朋友臉上增加點光,以前我是從沒提過的。不想朋友竟語出驚人:
白水貢糖名字的由來非朝廷貢品,而是以制作方法命名的。
我結結實實吃了壹驚!朋友說,沒辦法!如此結論,非我所願。他說他發現今人對貢糖作為貢品的描述不夠嚴密,為尋找有力的證據支撐,他花了幾年時間研究,想不到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白水“貢糖”非貢品也!他說接受這個事實很痛苦!因為他是壹個熱愛家鄉的白水人。
他說白水“貢糖”的由來是以其典型的制作方法而命名的——早期的貢糖制作需要用人力持木棒搥打,將花生仁、白砂糖、麥芽糖經民間傳統工藝用木棒“打”出來,以求糖質綿密細致。“打”閩南語稱為“貢”,於是稱“貢糖”。
朋友又說:反過來講,假如真的作為珍貴的貢品進貢朝廷的話,那應該有史料可查。在古代,壹個小地方能出產被皇帝賞識的東西,那是多麽了不起的大事!早就被當地官府大書特書記載入冊,說不定還要刻石為碑,以便萬古傳頌。荔枝為何名言四海?不就是杜牧壹句“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的小老婆楊貴妃為吃到美味的荔枝,不惜用千匹良馬以接力的方式,累死差官、驛馬無數,把荔枝從南方速遞到北方京城來。杜牧這段嘲諷抨擊的詩句,無意中成了荔枝做為貢品的文字佐證。
如貢糖真是貢品,應該有文字記錄。
可是到白水貢糖發源地樓棣村,察看祖祠,翻看族譜,並未查到貢品的記錄。
白水在明朝隆慶之前屬漳浦縣,隆慶後劃給海澄縣,然而翻開《漳浦縣誌》、《海澄縣誌》、《漳州府誌》也並未有白水貢糖作為貢品的記載。
朋友攤開雙手,臉上露出無奈的表情。
從白水回來後我上網“百度”白水貢糖,得到的都是“據說”、“相傳”、“據傳”之類的不確定用語,而非引經據典,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出自某某什麽誌”或“見某某什麽書”,其佐證之缺乏的確令人遺憾!甚至連如何作為貢品的傳說,前後說法也不壹致,壹個版本說是明朝便做為壹種珍貴的貢品進貢朝廷,讓皇帝品嘗;另壹版本說是清朝乾隆皇帝喬裝打扮遊山玩水,來到白水吃了貢糖後叫好就納為貢品。
於是我確信朋友的判斷是正確的。
在這個世風浮躁、謊話連篇的時代,敢說真話是多麽難能可貴!我不由對我這位白水朋友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