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秋雨思鄉的詩句有哪些

秋雨思鄉的詩句有哪些

1. 關於借秋雨思鄉的詩句

關於借秋雨思鄉的詩句 1.關於秋雨的思鄉詩句

1、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2、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王維《秋夜曲》

3、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5、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王維《欒家瀨》

6、夜山秋雨滴空廊,燈照堂前樹葉光。對坐讀書終卷後,自披衣被掃僧房。——王建《秋夜對雨寄石甕寺二秀才》

7、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秋歌》

8、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

9、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10、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12、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

13、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14、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竇鞏《秋夕》

15、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16、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後土何時幹。——杜甫《秋雨嘆》

17、相逢不語,壹朵芙蓉著秋雨。——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

18、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柳永《八聲甘州》

19、地卑多雨潤,天暖少秋霜。——戎昱《成都暮雨秋》

20、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21、相逢不語,壹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

22、宴罷蘭堂腸斷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誌和《漁歌子》

23、憑軒望秋雨,涼入暑衣清。——溫庭筠《細雨》

24、空庭相和秋雨。又南城罷柝,西院停杵。——王國維《齊天樂》

25、肩舁仍挈榼,莫怪就君來。秋雨經三宿,無人勸壹杯。——白居易《雨中訪崔十八》

2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誌和《漁歌子》

27、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28、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白居易《司馬宅》

29、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30、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團扇先辭手,生衣不著身。更添砧引思,難與簟相親。此境誰偏覺,貧閑老瘦人。——白居易《雨後秋涼》

31、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白居易《雨後秋涼》

32、塵起壹月憂無禾,瓦鳴三日憂雨多。——陳與義《秋雨》

2.關於秋雨的詩句思鄉

霜風來時雨如瀉

吳中田婦嘆⑴

和賈收韻⑵

今年粳稻熟苦遲⑶,庶見霜風來幾時⑷。

霜風來時雨如瀉⑸,杷頭出菌鐮生衣⑹。

眼枯淚盡雨不盡⑺,忍見黃穗臥青泥⑻!

茅苫壹月壟上宿⑼,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⑽,價賤乞與如糠粞⑾。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⑿。

官今要錢不要米⒀,西北萬裏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⒁,不如卻作河伯婦⒂!

詞句註釋

⑴吳中:指江浙壹帶。

⑵賈收:字耘老,烏程人,蘇軾的朋友,著有詩集《懷蘇集》。

⑶粳(jīng):俗稱“大米”,亦名“秔”,稻谷的總稱。

⑷庶:差不多。

⑸瀉:傾瀉。

⑹杷(pá):同“耙”,翻土的農具。出菌:發黴。鐮(lián):收割谷物和割草的農具。衣:這裏指鐵銹。

⑺眼枯:謂淚水流盡。

⑻忍:這裏指不忍。黃穗(suì):成熟的稻穗。

⑼茅苫(shān):茅棚。苫,草簾子。

⑽赪(chēng):紅色。

⑾粞(xí):碎米。

⑿“官今”句:當時推行的新法規定,交稅,免役均用現鈔。農民必須把實物換成錢幣。結果市場上出現了“錢荒米賤”的現象,導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稅收而流離失所。

⒀龔(gōng)黃:龔遂、黃霸,均是漢代寬政恤民的清官。這裏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員,是反語。

⒁河伯:指河神。[1] [2] [3]

白話譯文

才在苦惱今年稻谷熟得這樣遲,還指望不久就有秋風起。誰知秋風起來時,還夾著劈頭瓢潑的大雨。風雨不歇地下潮濕,耙頭鐮刀都長出黴衣。眼睜睜看著黃金金稻穗泡在泥地裏,心裏好比刀兒在割陣陣的疼。眼睛哭幹淚哭盡,老天爺還是下雨不肯停。個把月來搭個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轉晴趕緊收谷用車兒運回。滿身汗肩頭壓得通通紅,買谷人還價就和買糠碎米壹個樣!沒辦法只好賣牛去交稅,沒燒的只有拆屋來煮吃的。目光短救眼前急還不知行不行,哪裏想得到明年還會不會有饑荒。官家眼下要的是錢不要米,說是要用錢親近那西北邊的羌人兒。都說滿朝裏都是姓龔姓黃的好官吏,到頭來我們百姓反倒更遭罪。無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這個苦,想去想來不如跳河壹死做個河神婦。

3.關於借雨抒發思鄉之情的古詩

宿雲夢館 宋 歐陽修

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井桐葉落池荷盡,壹夜西窗雨不聞。

客中夜生 明 袁凱

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壹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宿龍宮灘 唐 韓愈

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只是說故鄉。

蘇遮幕 宋 周邦彥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4.關於秋雨的詩句思鄉

霜風來時雨如瀉吳中田婦嘆⑴和賈收韻⑵今年粳稻熟苦遲⑶,庶見霜風來幾時⑷。

霜風來時雨如瀉⑸,杷頭出菌鐮生衣⑹。眼枯淚盡雨不盡⑺,忍見黃穗臥青泥⑻!茅苫壹月壟上宿⑼,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赪載入市⑽,價賤乞與如糠粞⑾。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⑿。

官今要錢不要米⒀,西北萬裏招羌兒。龔黃滿朝人更苦⒁,不如卻作河伯婦⒂!詞句註釋⑴吳中:指江浙壹帶。

⑵賈收:字耘老,烏程人,蘇軾的朋友,著有詩集《懷蘇集》。⑶粳(jīng):俗稱“大米”,亦名“秔”,稻谷的總稱。

⑷庶:差不多。⑸瀉:傾瀉。

⑹杷(pá):同“耙”,翻土的農具。出菌:發黴。

鐮(lián):收割谷物和割草的農具。衣:這裏指鐵銹。

⑺眼枯:謂淚水流盡。⑻忍:這裏指不忍。

黃穗(suì):成熟的稻穗。⑼茅苫(shān):茅棚。

苫,草簾子。⑽赪(chēng):紅色。

⑾粞(xí):碎米。⑿“官今”句:當時推行的新法規定,交稅,免役均用現鈔。

農民必須把實物換成錢幣。結果市場上出現了“錢荒米賤”的現象,導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稅收而流離失所。

⒀龔(gōng)黃:龔遂、黃霸,均是漢代寬政恤民的清官。這裏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員,是反語。

⒁河伯:指河神。[1] [2] [3] 白話譯文才在苦惱今年稻谷熟得這樣遲,還指望不久就有秋風起。

誰知秋風起來時,還夾著劈頭瓢潑的大雨。風雨不歇地下潮濕,耙頭鐮刀都長出黴衣。

眼睜睜看著黃金金稻穗泡在泥地裏,心裏好比刀兒在割陣陣的疼。眼睛哭幹淚哭盡,老天爺還是下雨不肯停。

個把月來搭個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轉晴趕緊收谷用車兒運回。滿身汗肩頭壓得通通紅,買谷人還價就和買糠碎米壹個樣!沒辦法只好賣牛去交稅,沒燒的只有拆屋來煮吃的。

目光短救眼前急還不知行不行,哪裏想得到明年還會不會有饑荒。官家眼下要的是錢不要米,說是要用錢親近那西北邊的羌人兒。

都說滿朝裏都是姓龔姓黃的好官吏,到頭來我們百姓反倒更遭罪。無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這個苦,想去想來不如跳河壹死做個河神婦。

5.借秋風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還傷北園裏,重見落花飛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風壹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昵圖網下載:/mingjushangxi/miaoxiesixiang/

6.關於秋風的思鄉詩句古詩

念奴嬌·秋風秋雨

[作者] 程垓

[全文] 秋風秋雨,正黃昏、供斷壹窗愁絕。帶減衣寬誰念我,難忍重城離別。轉枕褰帷,挑燈整被,總是相思切。知他別後,負人多少風月。

不是怨極愁濃,只愁重見了,相思難說。料得新來魂夢裏,不管飛來蝴蝶。排悶人間,寄愁天上,終有歸時節。如今無奈,亂雲依舊千疊。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_

作者: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7.描寫秋雨的詩句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誌南和尚《絕句》;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誌和《漁歌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王維《欒家瀨》;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白居易《秋雨夜眠》;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白居易《雨後秋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