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奇峰千重霧

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奇峰千重霧

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奇峰千重霧

廬山山峰綿延,高低懸殊。“廬嶽諸峰面面奇”,香爐峰、雙劍峰、文殊峰、鶴鳴峰、太乙峰、九奇峰、五老峰、大漢陽峰、紫霄峰、犁頭尖峰、金雞峰、錦繡峰、白雲峰、天池山等九十多座山峰,險峻峭拔,刺破雲天,霧靄繚繞,雲海滾滾,千奇百態。世人稱為“石桌子”的鐵壁峰,巖石黑紅,層層堆疊,是廬山獨壹無二的奇觀。故唐伯虎有《登廬山》詩雲:“匡廬山高高幾重,山雨山煙濃復濃。”

主峰誰堪任

廬山最高峰為東南部的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峰呈饅頭狀,附近小漢陽峰則成金字塔形。據說在此峰之上可見漢陽燈火,因而得名。山頂建“漢陽臺”,臺上北面有“廬山第壹主峰”石刻,南面刻“大漢陽峰”,東西兩面則為對聯:“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我欲乘風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桑田。”這是光緒年間南康知府(在今星子縣)王以敏所書。清代戲劇家李漁也曾登大漢陽峰,並題寫對聯曰:“足下起祥雲,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後疑生壹點禪心。”漢陽峰前有禹王崖,相傳大禹“疏九江”時即端坐崖前觀長江洪汛。此處有數十種高山植物,峰頂黑松遍布,盤結奇特,甚為罕見。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廬山冰川,曾多次登臨漢陽峰,後寫成《廬山地質誌》。登臨漢陽,北望長江,南俯鄱陽,星子縣城歷歷在目。漢陽峰的仰天坪上有雲中寺,傳說寺中小和尚慧燈發現寺前有青苔,知有水源,即掘出泉水,老和尚怕“壞了龍脈”,忙脫袈裟蓋住泉眼,但泉水越湧越猛,使山上又添壹景:“袈裟泉”,又叫“慧燈泉”。

登大漢陽峰頂可見紫霄峰千崖層疊,極為險峻。《圖經》載:“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時,常登此紫霄,以眺六合望水湍,因刻於石室中。”究竟所刻何字?《壹統誌》載:“紫霄石室極深陰,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縋而下,摹得百約字。字奇古不可辨。惟‘洪荒漾,予乃攆’六字可識之。”可見此石室之古老與神奇。

大漢陽峰下為康王谷,俗稱“廬山壟”,是廬山最大的峽谷,長約10公裏。相傳秦滅六國時,大將王翦追楚康王(懷王之子)於此,為暴風雨所阻。後康王即隱居於此,故名康王谷。谷內有田園村舍,溪水潺潺,綠樹蔭掩,大有世外桃園之風。此處離陶淵明故裏不遠,或為《桃花源記》之原型也未可知。

漢陽峰雖高,但其聲名卻遠不如海拔1358米的五老峰。不少人認為廬山主峰即是五老峰。趙石梁曰:“廬山之景,盡於東南,故五峰奇絕,竟無有與之相抗者,誰謂匡廬無主峰也。”(見《廬山續誌》)從風景之奇絕看,五老峰可號稱廬山主峰。李白也說:“予行天下,所遊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又作《望廬山五老峰》贊頌此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從這裏可以遙望長江、鄱陽湖,李白曾隱居的疊屏山即在峰背,存青蓮寺。泛舟鄱陽湖,遠眺五老峰,五老由靜而動,在朝霞映照之下,丹崖流金,鐵壁染翠,正如青天削出的壹朵金芙蓉花。在五老峰上,看雲海彩錦,更令人陶醉。王思任《五老峰天錦》壹文曰:“予昔在青田小洋中,得看天錦,以為奇絕;不意五老峰上,復看海錦之奇也。天錦之色,金染萬鮮,俱非人目所經見,而海錦素鋪幾萬裏,拋彈松稱,光絲耀然,覺霜雪死白為呆,凹凸不等,小家數耳……”

近觀五老峰,奇峰怪石,氣象萬千。從北麓的海會寺看去,在輕煙薄霧之中,五位老人,有的臨湖垂釣,有的端坐靜觀,鶴發龍鐘,怡然自得,飄飄欲仙。傳說此處原為江湖,湖中有大孤山(鞋山),上有松樹。因大水洶湧為害,沖塌鞋山。為救百姓,五位老人跳入湖中,救起溺水者,又托起山上的青松。此時湖水浪濤飛旋,把五老卷走。在不遠處水中冒出五座山尖,越長越高,越長越大,擋住了滔滔江水。從此鄱陽湖水平如鏡,人們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就是五老峰來歷。五峰中以三峰最險,難以攀登,但到峰頂可看到“日近雲低”、“俯仰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頂有松如雲,即著名的廬山“迎客松”。或說此松即五老由鞋山上取來,亦稱“五老松”。

五老峰下有五小峰,亦甚可觀。按其形狀命名為獅子峰、金印峰、石船峰、淩雲峰和旗竿峰。往下有觀音崖、獅子崖、壹線天及海會寺諸名勝,乃遊人必登之地。

棲霞寺有對聯曰:“前賜紫衣,後留玉帶,遺澤千秋傳不朽;面朝五老,背傍七賢,壯觀萬古並英雄。”對五老峰的豪邁氣勢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牯嶺雲中鑲

牯嶺是廬山中心所在,原名牯牛嶺,其形狀似壹頭仰天長嘯的大牯牛。圍繞著牯嶺山的東西兩谷寬敞而平坦,建有許多廣廈別墅,成為雲霧出沒的雲中山鎮。此處北有高山峻嶺遮擋風雪嚴寒,南有寬廣的谷口使充足的陽光得以照射,山中泉水明凈,適於飲用。廬山特產雲霧茶、石雞、石耳、石魚在此集散,均甚為名貴。

在日照峰和虎背嶺之間,是壹條弧形的山間走廊——牯嶺街,其海拔1167米,背依牯牛嶺,面對剪刀峽,四通八達,是南北登山公路的終點,又是去山頂各處風景區的起點,各項服務性建築,商旅遊樂場所,壹應俱全,所以人說牯嶺是廬山的中心。牯嶺的綠蔭叢中,壹千余棟中西各式別墅星散分布,尤以英、美、德、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式小樓為多。谷口街心公園視野開闊,可透過剪刀峽觀看廬山雲海與雲霧中的仙山瓊閣,入夜後又可遠眺九江城中的萬家燈火和長江中流星般的燈影。

從牯嶺鎮往東谷看去,那條長長的山嶺活像壹頭半躺著的大牯牛,這就是牯牛嶺。傳說這牯牛風流多情,來歷不凡。晉代大將吳猛在鐵船峰得道成仙之後,在廬山長住,建了三座宮殿。長沖河由殿前蜿蜒流過,就像天河壹般。河邊東岸有牯牛石,西岸有山嶺名“女兒城”,此二者即天河兩岸的牛郎織女。那牯牛身在東北卻扭頭向西南,以多情的目光日夜凝視著“女兒城”的山嶺,總想前去與織女幽會。有壹年七月七日,該是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日子。這天夜間,石牯牛突然大吼壹聲,震動了廬山,它竟壹步壹步往西岸走去,要爬上女兒城。但因山高谷深,落入谷底壹蹶不起。吳猛只好請巧匠開山鑿石又造了壹頭更大的牯牛,並在上面日照峰和大月山上建日月庵和月宮殿來鎮住它。但第二年七夕,這頭大牯牛亦大吼壹聲要往女兒城去團圓。吳猛帶人抓住它的尾巴,因用勁太大,將尾巴拉斷。眾人忙用鐵鏈把牯牛鎖住,這才使它永遠留在此處了。

牯嶺的開發,同西方文化的侵入有關。清光緒十壹年(1885)英國人李德立以五百大洋的地價向江西德化舉人萬和賡“永遠租借”廬山牯牛嶺、長沖(即今牯嶺街之山谷平地)、女兒城、大小校場、講經臺等處的壹大片公地。因契約上未寫明租借地的界限,德化縣令不予批準。李德立於是又花了二百大洋購買金銀器皿收買當時的九江同知兼洋務局委員盛宣懷,讓他責令德化縣蓋章批準。

1886年英國人便在牯牛嶺長沖壹帶大興土木,雇工修路,建築別墅。九江人知道此事後,群情激憤,紛紛上告清 *** 。於是江西巡撫逮捕了有關人員,在九江進行特別堂訊,裏通外國的貪官盛宣懷畏罪自殺。但李德立仍不予理睬,照樣造房修路,並把他“租借”到的地塊分為許多份,以每份200元大洋的價格出售,公開登報招攬西方人來廬山避暑。九江人民群起而攻之,憤怒地驅趕上山避暑的外國人,並放火燒毀了臨時修起的木屋。李德立通過英國領事館與清廷總理衙門交涉,結果以英國人的勝利而告終。判定李德立的牯嶺公司將壹部分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付給他賠償費4415元大洋。長沖租借給李德立建屋,李德立每年出租錢12千文。從前的契約當眾焚毀,另立新約,並立界石十四塊。於是牯嶺街壹帶就成了外國人的天下,蓋了許多西式洋房別墅。到1931年,上牯嶺避暑、旅遊的外國人,已成千上萬。牯嶺居民中外國人已占總人口的三分之壹,有英、美、德、法、俄、日、意、挪威、瑞典、芬蘭、荷蘭、瑞士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千人居於此處。廬山牯嶺已成壹國際旅遊勝地。那牯牛嶺為什麽改名牯嶺呢?據李德立《牯嶺的故事》(壹譯《牯嶺開辟始末》)說,牯嶺英文為Kuling,與Cooling近似,有清涼之意。

隨著西方人的增多,外國傳教士紛紛在牯嶺壹帶建築起各種風格教堂。其中主要有四大教堂:壹、協和禮拜堂,可容千余人,建築宏偉,全部石砌,堂皇而神聖。附設壹小禮拜堂,亦可容200多人,位於牯嶺東谷河西路,現已改為東谷電影院。二、天主堂,位於中路,是意大利修道院,圓拱形屋頂,持重質樸,有威尼斯教堂的風格。另壹天主堂在蘆林,今已毀。三、靈修會禮拜堂,位於牯嶺河南路111號。四、倫敦會禮拜堂,在牯嶺河東路276號,坡頂與平頂結合,廳房並存,寬廊細柱,平頂與欄桿之間以鋼柱支撐,顯示了歐洲建築柱式為主的特色。在牯嶺壹帶,教堂的哥特式尖頂點綴山間,富有異國情調。

谷口含鄱湖

含鄱口在牯嶺南,東有五老峰,西有太乙峰、九奇峰、漢陽峰,中間開闊處正對鄱陽湖,此谷海拔1121米,谷口如含鄱陽湖水,故名。傳說廬山君的七姑娘愛去鄱陽湖玩耍,與殺死蛇精的救命恩人溪郎相愛,受到玉帝阻撓。玉帝派二天將變作兩座山形成壹個橫門口,攔住了七姑娘下山之路。七姑娘手捧琵琶邊歌邊舞,引得二天將也跟著歌舞起來,七姑娘乘機下山,與溪郎相會。玉帝對二天將的疏忽非常惱怒,派人以板斧砍之,砍在兩山之間,就成了今天的含鄱口。

含鄱嶺前,有座石牌坊,正中有題額“含鄱口”三個大字,左右耳門上分別題“湖光”、“山色”二字。過牌坊,登石級,即到“含鄱亭”。由此看鄱陽湖“千裏鄱湖壹嶺函”,只見漁帆點點,碧波連天,正如袁宏道所述:“登含鄱之巔,長江泛瀲,濁波壹線,鄱湖清澈如片照,細見帆影,湖中諸巒,或如蝕翠,或如砂斑之凸起。……”詩人還想象此口將吞吸鄱陽之水:“擬是巨鯨張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清星子縣人曹龍樹詩《含鄱口》)更顯氣勢非凡。

湖光閃耀,山色亦佳,青翠崢嶸的五老、太乙、漢陽諸高峰聳立,近在眼前。更有九奇峰,突兀有九奇,明代詩人閻爾梅有詩曰:“峰余山外壓空煙,上視曾無北半天。絕頂石頭風欲墜,老僧庵在樹梢懸。”奇景奇山,令人贊嘆不止。九奇峰上有犁頭尖頂角立超群,此峭壁上的“犁尖”,乃冰川所造,尖利非常。此處雲霧起伏,飄向犁頭尖峰時,便可見“耕雲播霧”之奇觀。含鄱口觀霧景亦引人入勝。郭沫若《霧中遊含鄱口》詩曰:“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雲裏鎖,天籟霧中鳴。”

人們喜在含鄱口觀日出與月影。黎明上山,只見日出之前,湖天盡赤,滿山金光,壹輪紅日噴薄而出,冉冉升起,朝氣蓬勃而來。晚上在望鄱亭樓上賞月,只見山影朦朧,皓月當空,似伸手可攬,恍若神奇仙境。

含鄱口的湖光山色及雲霧、日月之奇景是如此吸引人,以致引人踏雪前往,明末清初方文詩《含鄱口至太乙峰》曰:

《廬山奇峰千重霧》古詩句出處:侵晨獨出含鄱口,千裏鄱湖壹嶺函。但使短藤窮碧巘,何妨細雨濕青衫。林中慘淡高低寺,霧裏微茫來去帆。不是探奇索隱者,誰能踏雪上履巖。

金龍變天橋

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遊廬山時,曾專門到“天橋”去觀光。他登上了仙人盤左邊的斷崖,看到對面的斷崖,只有壹根不太大的石條伸在當中,根本不像橋,於是打聽此天橋何時跌落了?當地人說:“天橋本來沒有橋”。畫家感到奇怪:“沒有橋為什麽叫天橋?”

傳說這橋是金龍所變,專門搭救朱元璋的。那壹年鄱陽湖大戰時,陳友諒以六十萬大軍及高大的樓船向朱元璋的二十萬人馬和小型戰船進攻。張定邊見朱元璋軍中有壹白檣大船,旌旗招展,知道是朱的指揮旗艦,於是集中對它開炮,在金沙洲壹帶,這船被打中擱淺焚燒,朱元璋狼狽逃上湖岸,上馬飛奔。陳友諒緊緊追趕,朱元璋只好往山上跑,壹路加鞭,跑到廬山的仙人盤的兩座懸崖的邊沿,壹看已無路可走,後面“不要跑了朱和尚!”的喊聲越來越近。此時突然有壹金龍從天而降,化作壹座天橋,搭在兩崖之間,朱元璋剛打馬過橋,天橋就“砰”的壹聲斷落,趕到橋邊的陳友諒眼睜睜看著朱元璋從九十九盤山道逃之夭夭。現天橋只殘留壹石,及崖邊的馬蹄印。

仙凡天池會

天池山位於牯嶺西北,山頂的大天池是雙池,相傳為文殊菩薩雙手插石挖出來的。池旁長亭原為東晉僧人慧持所建天池寺的原址,寺西石臺為文殊臺,於此可見“佛燈”,並觀雲海。天池山高聳入雲,往往山上晴天,山下大雨,王陽明有詩寫此感受,刻在大天池照江崖亭內山石上,即《夜宿大天池詩》:“昨夜月明峰頂宿,隱隱雷聲在山麓。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卷茅屋。”署“陽明山人王守仁伯安書”字樣。

相傳大天池是古代廬君與天上玉女戀愛的地方。他們壹個住池西,壹個住池東,壹個打獵,壹個種茶,兩人常常在池邊山中幽會。後玉皇大帝令玉女回天宮,天女不忍離開天池和廬君,於是玉帝揮劍砍去,把天池山劈開了壹道九十九盤鴻溝,二人被分開。玉女的姊妹同情她,從天上拋下壹匹錦絹,化為錦澗大橋。把東西兩山連接了起來。玉帝見了,命雷公電母斬斷錦澗橋。玉女見不著廬君,只好隔山流淚,淚水流入錦澗,驚動了澗中的壹條金龍。正當他們雙雙跳崖之時,金龍飛起,把他們托住,升上了崖頂。於是天女化成了大天池東邊的錦繡峰,廬君變成了大天池西邊的白雲峰。他們日夜相對,情意綿綿。金龍離水,也化為巨石,大天池西面半山腰的巨崖,正是金龍之首——“龍首崖”,又叫“舍身崖”。傳說當雲海鋪到龍首崖前時,曾有天池寺僧人以為雲中有神佛來度,即由此登雲上天,結果落下懸巖舍身而死。

《太平詩話》載:“王陽明先生遊匡廬天池山之龍首崖,崖插出山外,下臨無底,人無到者,公乃弓身徐步,若龍蜿蜒竦立崖前,瞻顧嘆曰:‘奇絕’,人服其膽。”敢於走到龍首前沿向懸崖下張望,膽何其壯又何其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