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要養成對仗思維,從生活細節中尋找對句內容

要養成對仗思維,從生活細節中尋找對句內容

很多人問,對仗句裏寫些什麽呢?有了上句而無下句,要麽幹脆就沒頭緒,不知從何入手。

這個問題不是"句法"問題,而是壹個"對法"的問題。

這兩者對寫詩都很重要,"句法”與“對法”從內容與實際功用上來說,都與律詩中二聯要對仗這個硬性形式要求密切相關,都為解決對仗這壹需求而產生的。

“句法”,解決的是詩句該怎麽寫的問題,而這個詩句,當然既包括單行句,也包括對仗句。

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還是以壹聯兩句對仗句的仿寫,作為主要訓練方式。如果能熟練掌握句法、輕松地造出對仗的兩句,那麽以難就易,寫首尾聯的單行句自然也不在話下,手到擒來。

而“對法”,則專註於解決對仗的詩句該寫些什麽內容的問題。

律詩八句四聯,從篇制與形式上看,頗為短小精悍。這也就決定了,律詩這壹體裁,適合寫壹些即景漫興、即興抒情的題材,適合捕捉記錄生活中的片段,抓住瞬間的思緒變化、頃刻之間觸發的靈感來作文章。

這樣的內容適應偏向,對於創作者來說,既有難處,也有容易處。

之所以容易,第壹是因為生活化的寫作題材,對寫作者的身份沒有限制,對每個人都比較公平。打個比方,要是壹位小說家,想寫個刑偵類型的小說,或許要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或閱歷,才能收集到足夠的寫作素材。對於沒機會接觸相關領域的人來說,就很難寫得好、寫得真實引人入勝了。

而適合記錄生活片段的律詩就不壹樣了,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可供吟詠。

其次,因為篇幅短小、作品容量有限,壹首詩裏該寫什麽內容、內容之間如何安排,相比於長篇的詩文來說,處理起來不復雜,相對容易。而且因為形式有要求,為了適應形式要求,每壹聯能寫的內容,必然有壹定的範圍限制。既然給出了思考範圍,就相當於帶著教材進考場,參加壹場開卷考試,答案就在書上,只是要勞作者費心找找、想想哪壹句該填在哪壹題下。

所以律詩的難處,就在這個“找答案”的過程裏。

寫壹首律詩,就是在記錄生活裏的壹件小事。那麽,思考的範圍就是這個小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幹系到的時間、地點、人物。考慮到“文似看山不喜平”,首先要排除掉的壹個錯誤答案就是,不可能每次都用壹個寫作套路,開頭是起因,中間寫經過,然後是結果。容易平庸的。

而詩所以為詩,是寫“記敘詩”而不是寫“記敘文”,就是要“情韻不匱”,有意象充沛其間。因此,如何將寫景與敘事的諸多元素結合起來、並達到寄懷抒情的效果,就是壹篇律詩創作過程的思考主線。

然後,思考的過程中別忘了,四聯裏至少有兩聯必須寫得對仗,就可以了。

以我這首《陪父登山》為例

天雲疊嶂九峰青,開霽臨階向草陘。

風曳竹斜衣帽濕,杖敲石震羽蟲寧。

仰頭便見松梢日,舉步猶思塞上亭。

人近古稀無事擾,樂乎山水納芳馨。

很細小的壹個生活細節,看中間兩聯對仗寫了什麽?

風曳竹斜衣帽濕,杖敲石震羽蟲寧。

是登山過程的情景描寫,風吹竹斜而露滴打濕了登山人的衣帽。描寫景沒有離開過人,那下去對什麽呢?接著寫,登山的人拄杖而行,杖敲打著青石,而使周邊的各類鳥蟲受驚嚇而不鳴。

上下兩句,從不同角度,構成壹幅細致而微妙,不沖突,又融合的登山場景。抓住的就是細節描寫。且極具事實。重在對景致描寫。

而頸聯,就不同了。

仰頭便見松梢日,舉步猶思塞上亭。

此聯不以景物描寫為目的,而轉向人,而是充分描寫了登山人在登山過程中的行為,思想等表現。

以仰頭看日,對舉步思亭。完全是前後兩個連貫的動作行為,所思所想躍然紙上。表現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登山習慣。

兩聯對仗,對的內容全是身邊物,身上物,細小而不可或缺,對人物的描寫也是從細微的行為去反襯人的思維。全是細節描寫,構成壹幅生動的登山場景。

這就是我所說的,抓住細節,從細節中找對仗內容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頷聯寫景狀物,頸聯轉向寫人,這是句法。

而其中每壹聯中,從細節入手,選取意象,充實對仗,就是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