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隱喻性四字成語的特點

隱喻性四字成語的特點

1. 性性的四字成語

本性難移 移:改變。本質難於改變。

稟性難移 本性難以改變。

豺狼成性 象豺狼壹樣兇惡殘暴成了習性。形容為人殘暴

逞性妄為 由著性子胡來。也指壞人任意幹壞事。

存心養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動心忍性 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惡性循環 許多壞事互為因果,循環不已,越來越壞。

伐性之斧 伐:砍伐;性:性命,生機。砍毀人性的斧頭。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茍全性命 茍:茍且,姑且。茍且保全性命。

見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姜桂之性 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紀越大性格越耿直。

蘭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舉止文雅。

滅絕人性 完全喪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極端殘忍,象野獸壹樣。

弄性尚氣 指憑感情辦事,好耍脾氣。

窮理盡性 原指徹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徹了解人類的天性。後泛指窮究事理。

少成若性 指自幼形成的習慣就好象天性壹樣。

身家性命 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嗜殺成性 嗜:愛好。好殺人成了習性。形容極端兇殘。

水性楊花 象流水那樣易變,象楊花那樣輕飄。比喻婦女在感情上不專壹。

陶情適性 陶:喜,快樂;適:舒適,暢快。使心情愉快。

習俗移性 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習與性成 性:性格。長期習慣於怎樣,就會形成怎樣的性格。有習慣成自然的意思。

性命交關 交關:相關。形容關系重大,非常緊要。

修心養性 修心:使心靈純潔;養性:使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熏陶成性 熏陶:感化,培養;性:習慣。經常受到某方面的感染而形成的某種習性。

嚴氣正性 氣:脾氣;性:性格。性格剛直,毫不茍且。

怡情悅性 怡:和悅愉快;悅:高興,愉快。使心情舒暢愉快。

柴毀滅性 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佛性禪心 指佛教徒壹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化性起偽 指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後天的人為。

毀不滅性 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

毀形滅性 損壞形體,消滅本性。

快人快性 指為人爽直痛快,不忸怩作態。

適性任情 指順適性情。

適性忘慮 指順悅情性忘卻憂慮。

靈心慧性 指聰慧的天資。

磨形煉性 指鍛煉身心。

明心見性 ①佛教語。指屏棄世俗壹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現心性。

使性傍氣 發脾氣;撒氣。同“使性謗氣”。

使性謗氣 發脾氣;撒氣。亦作“使性傍氣”。亦作“使性摜氣”。

使性摜氣 發脾氣;撒氣。同“使性謗氣”。

遺形忘性 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同“遺形藏誌”。

心靈性巧 指心思靈巧。

性急口快 性子急,有話就說。

性烈如火 性:性情,脾氣。形容性情暴躁。

性命關天 猶言性命交關。形容關系重大,非常緊要。

修真養性 學道修行,涵養性情。

血性男兒 指剛強正直,勇敢熱情的男子漢。

楊花水性 柳絮飄揚,水性流動,因以“楊花水性”比喻輕薄女子等用情不專。

楊花心性 比喻輕薄浪漫,用情不專。

怡情理性 指陶冶性情。

怡情養性 指怡養性情。

怡性養神 怡悅精神,使之安適愉快。

頤神養性 指保養精神元氣。

頤性養壽 指保養精神元氣。

雲心水性 指女子作風輕浮,愛情不專壹。

2. 性用的四字成語

性命關天、

滅絕人性、

逞性妄為、

弄性尚氣、

稟性難移、

撒嬌使性、

任性恣情、

怡神養性、

嗜殺成性、

毀不滅性、

靈心慧性、

快人快性、

使性摜氣、

淑性茂質、

楊花心性、

窮理盡性、

姜桂之性、

嚴氣正性、

性命交關、

使性傍氣、

適性忘慮、

修心養性、

怡情理性、

修真養性、

毀形滅性、

惡性循環、

蘭情蕙性、

磨形煉性、

熏陶成性、

雲心水性

3. 描寫四季特點的四字詞語或成語

耳不旁聽 兩耳不往旁邊聽。形容專心致誌的神態

扼腕興嗟 扼腕:用手握腕;嗟:感嘆。用手握腕,長聲嘆息。形容情緒激動發出嘆息的神態

意氣自如 〖解釋〗比喻遇事神態自然,十分鎮靜。同“意氣自若”。

似醉如癡 〖解釋〗猶如醉如癡。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

如醉如狂 〖解釋〗形容神態失常,不能自制。亦指為某人某事所傾倒。

如癡如狂 〖解釋〗形容神態失常,不能自制。亦指為某人某事所傾倒。同“如醉如狂”。

豐度翩翩 〖解釋〗豐度:風采氣度。翩翩:灑脫的樣子。形容神態舉止文雅優美,超逸灑脫。同“風度翩翩”。

愴天呼地 〖解釋〗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極其悲痛絕望的神態。同“愴地呼天”。

悠閑自在 自在:無拘無束。形容神態從容,無拘無束。

悠然自得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形容神態悠閑、心情舒適。

雍容雅步 謂神態從容,舉止斯文。

雍容閑雅 謂神態從容不迫,舉止文雅大方。

義形於色 義:正義;形:表現;色:臉色。伸張正義的神態在臉上流露出來。

夷然自若 指神態鎮定,與平常壹樣。

意氣自若 自若:不改常態,還像原來的樣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態自然,十分鎮靜。亦作“意氣自如”。

形輸色授 謂以舉止、神態傳遞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悅。

行色匆匆 行色:出發前後的神態。行走或出發前後的神態舉止忙忙的樣子。

妄塵而拜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艷嬌媚的神態。

神清氣爽 ①形容人神誌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長得神態清明,氣質爽朗。

神清氣朗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長得神態清明,氣質爽朗。

神清骨秀 形容人長得神態清朗,氣質秀美。

舌橋不下 形容驚訝的神態。

搔頭抓耳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態。

高情逸態 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態:安閑的神態。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態。

扼腕抵掌 用手握腕,擊著手掌。表示很激動、振奮的神態。

低唱淺斟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壹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岸然道貌 指嚴肅的神態。

望塵而拜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

投袂而起 投袂:揮動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動起來的神態。

舒眉展眼 神態舒適,無憂無慮的樣子。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

舌撟不下 撟:翹起。翹起舌頭,久久不能放下。形容驚訝或害怕時的神態。

如醉如癡 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

搔頭摸耳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壹時無法可想的焦急神態。

如癡如醉 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

伸頭縮頸 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態。

殺雞抹脖 形容心裏著急而無法可想的神態。

屏聲息氣 抑制著呼吸使不出聲音。形容恭敬畏懼的神態。

咆哮如雷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態。

眄視指使 形容驕傲的神態。

老氣橫秋 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戟指怒目 指著人,瞪著眼。形容大怒時斥責人的神態。

灰頭土面 滿頭滿臉沾滿塵土的樣子。也形容懊喪或消沈的神態。

扼腕長嘆 用手握腕,長聲嘆息。形容情緒激動的神態。

道貌岸然 道貌:正經嚴肅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樣子。指神態嚴肅,壹本正經的樣子。

大義凜然 大義:正義;凜然:嚴肅、或敬畏的樣子。由於胸懷正義而神態莊嚴,令人敬畏。

大搖大擺 走路時身子搖搖擺擺。形容自以為了不起的傲慢神態。

愴地呼天 愴:悲傷,淒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極其悲痛絕望的神態。

不動聲色 聲:言談;色:臉色。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壹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飄飄欲仙 飄飄然將要飛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態、動作輕盈飄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輕松爽快、沾沾自喜

從容自若 沈著鎮靜,神態自若

4. 四字成語和四字詞語的差別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是表示壹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是語言詞匯中的壹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例如:

言簡意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實事求是

誨人不倦 經年累月 千鈞壹發 緣木求魚

削足適履 七手八腳 細大不捐 坐井觀天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民口裏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裏占有壹定的比例。中國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壹個特點。

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壹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壹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壹些經驗之談,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壹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壹樣的。

成語大都有壹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沈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壹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壹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幹”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裏常說的壹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裏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壹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成語之所以壹般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詞就沒有上面的特點,簡單,無典故無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