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韋應物簡介

韋應物簡介

韋應物別稱:韋蘇州。字號:字義博。所處時代:唐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京兆杜陵。出生時間:737年。去世時間:792年。主要作品:《淮上喜會梁川故友》《答李瀚》《秋夜寄丘員外》《夕次盱眙縣》《三臺》等。主要成就:治理州郡創作詩歌。

關於韋應物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壹、韋應物的詩詞

《滁州西澗》、《賦得暮雨送李曹》、《寄全椒山中道士》、《送楊氏女》、《東郊》、《秋夜寄邱員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長安遇馮著》、《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答李瀚》、《淮上喜會梁川故友》、《調笑》、《寄李儋元錫》、《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夕次盱眙縣》、《淮上遇洛陽李主簿》、《難言》、《秋夜寄丘員外》、《對韓少尹所贈硯有懷》、《雜曲歌辭·宮中調笑》、《幽居》。

二、身世背景

關於韋應物的世系。京兆杜陵韋氏,是關中的世家大族。所以,有關韋氏先祖世系的材料比較豐富。韋應物墓誌所記敘其先祖至逍遙公韋_,與史籍及歷年所出韋氏家族墓誌所載基本相同,不再贅述。關於韋應物五代祖韋世沖。韋應物墓誌載:“逍遙公有子六人,俱為尚書。五子世沖,民部尚書、義豐公,則君之五代祖。”而《新唐》表四卻說:“_字敬遠,後周逍遙公,號逍遙公房。八子:世康、_、_、頤、仁基、藝、沖、約。”這就是說,《新唐》表四所記逍遙公的兒子比墓誌所載多了二人。韋應物五代祖韋世沖是第五子,而新表卻記為第七子。這條材料是以前所未曾見到過的。

關於韋應物的高祖韋挺,新、舊《唐書》皆有傳,所載官職與墓誌大體相同。但韋應物墓誌對韋挺因居官失職,被貶為象州刺史壹職未提。誌文說:“皇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黃門侍郎、扶陽公(挺),君之高祖。”筆者推測,很可能因“為尊者諱”而有意不提。另,墓誌所記韋挺任刑部尚書,而非《新唐》傳中所載曾任吏部侍郎,應以墓誌為準。

韋應物的曾祖韋待價,新舊《唐書》有傳,武後時任宰相,與墓誌所載相同。韋應物的祖父韋令儀,《新唐》表四說曾為宗正少卿,《元和姓纂》則記為司門郎中。宗正少卿,從四品上;司門郎中屬刑部,從五品上。韋應物夫人元蘋墓誌載:“祖銀青光祿大夫、梁州都督,襲扶陽公諱令儀。”韋應物墓誌也說:“皇梁州都督令儀,君之烈祖。”銀青光祿大夫,散官從三品。梁州,唐時為山南西道所轄,後因“梁”與“涼”聲相近,曾幾次改名(見《新唐書》卷四十地理誌),梁州所管戶數三萬七千多戶,應為中州,梁州都督應為中都督,正三品。

韋應物的父親韋鑾,《姓纂》與《新表》均未載其官職。據傅璇琮先生考證,韋鑾在當時是壹位善畫花鳥、山水松石的知名畫家,韋應物從小就生長在壹個富有藝術修養的家庭(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韋應物系年考證》)。韋應物、夫人元蘋、子慶復三方墓誌均稱韋鑾官“宣州司法參軍”,彌補了史料的不足。唐時宣州屬江南西道所轄,管戶十二萬多,轄八縣。按唐制,上州司法參軍,從七品下。宣州即今安徽省宣城、涇縣壹帶,歷來是較富庶之地,盛產文房四寶,著名的宣紙就是因宣州而得名。韋鑾的品階雖然不高,但在這樣的環境裏成為壹名優秀的畫家,當在情理之中。

關於韋應物的排行。據《新唐》表四,韋鑾只有應物壹子。但據韋應物誌文:“君司法之第三子也。”由此可以確知,韋應物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兄長。

關於韋應物有幾個子女。《新唐》表四載,韋應物有子二人,長名慶復,幼名厚復。但據韋夫人元蘋墓誌載“壹男兩女,男生數月,名之玉斧,抱以主喪。”韋慶復誌文說“公諱慶復,字茂孫,少孤終喪。”如果未理解錯的話,“玉斧”應為慶復的乳名。而韋應物誌文也只字未提其原配夫人病逝後再婚生子的事情。由此帶來壹個問題:韋應物到底有幾個兒子?從誌文看,韋應物只有壹子慶復,而《新表》卻載有兩個兒子,還有壹子名厚復。這個問題牽涉到晚唐時期著名詩人韋莊的世系。按《新表》,韋莊的曾祖就是韋厚復。如果厚復非韋應物之子,則韋莊的世系就成為壹個有待研究的難解之謎。當然,墓誌上沒有提及韋應物再婚生子,並不等於事實上的不存在。從墓誌誌文可知,韋妻卒於大歷11年(776),韋應物於貞元七年(791)葬,其間有15年時間。我們不能排除在此期間韋應物有再婚或蓄妾的可能。唐代世家大族擇婦多重門第族望,或許因為此等原因而不便於記入誌文,也未可知。

據韋應物誌文:“長女適大理評事楊淩。次女未笄,因父之喪同月而逝。”可知,楊淩是韋應物的女婿,未成年的二女兒與父同月而喪。韋應物曾幾次贈詩給楊淩,並與楊淩互有唱和。其中壹首是《送元錫楊淩》(見《全唐詩·韋應物四》),從詩意看,這首五言詩是楊淩結婚時所贈。韋詩中還有壹首為後人所稱道的五言詩《送楊氏女》,詩意表達父親送女出嫁時難以別離的復雜心情。情真意切,讀後令人感動。詩中自註:“幼女為楊氏女所撫育。”此前不知楊氏女是何許人,現在確知,楊氏女乃韋應物長女,因嫁給楊淩,故稱“楊氏女”。楊淩在當時就很有文名(《新唐書》卷壹六○楊憑傳:“與弟凝、淩皆有名,大歷中,踵擢進士第,時號‘三楊’)。”傅璇琮先生據《柳河東集》考證,柳宗元是楊淩兄楊憑之婿。柳宗元對楊淩的文章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全唐文》卷五七七柳宗元《大理評事楊君文集後序》:少以篇什著聲於時,其炳耀尤異之詞,諷誦於文人,盈滿於江湖,達於京師。?學富識達,才湧未已,其雄傑老成之風,與時增加。由此可知,韋應物擇婿,既重門第,又重才學。楊淩是弘農楊氏望族,又有文學才能,真可謂佳婿。

三、家庭成員

夫人元蘋韋夫人元蘋的墓誌是韋應物親自撰文並書寫的。誌文言簡意賅,清晰明了,後半部分飽含對夫人的深切懷念之情,讀後使人動容,真不愧為大家手筆。誌文簡述了夫人的家世及身世,“夫人諱蘋,字佛力,二魏昭成皇帝之後”。昭成皇帝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_之祖拓跋什翼犍,南朝十六國時期的鮮卑貴族。北魏自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18年自山西平城(大同)遷都洛陽後,於太和20年詔令改漢姓元氏,代居洛陽,後世稱河南元氏。夫人之曾祖元延祚,中唐時任尚舍奉禦,從五品。祖元平叔,官簡州別駕,從五品下,贈太子賓客。父元挹,官尚書吏部員外郎,從六品下。元蘋生於玄宗開元28年(740);天寶15年(756)出嫁,時16歲。20年後的大歷11年(776)九月卒,享年僅36歲。誌文曰:“疾終於功曹東廳內院之官舍。”“十壹月五日祖載終於太平坊之假第。”夫人病逝在韋應物的官舍,舉行葬禮時是在含光門外太平坊臨時租借的房子。“祖載”壹詞是指將葬之際,以柩載於車上行祖祭之禮。由此可見,韋應物當時的家境是比較清貧的。正如誌文所說“又況生處貧約,歿無第宅”。誌文格式打破常規,用大段篇幅來表達對夫人懷念之情,其中壹些詞句感人至深:“每望昏入門,寒席無主,手澤衣膩,尚識平生,香奩粉囊,猶置故處,器用百物,不忍復視。”由此使人聯想到《韋集》卷六中有《傷逝》、《送終》等悼亡詩十幾首,感情誠摯感人,某些詩句同誌文有相似之處。可知這些悼亡詩均為韋應物喪妻之後所作。值得註意的是,韋應物撰寫夫人墓誌時署銜“朝請郎、前京兆府功曹參軍”。朝請郎屬吏部,文散正七品上。夫人去世時韋應物年40歲,這時很可能已從京兆府功曹卸任。

兒子韋慶復如前文所述,韋應物只有壹子名慶復,乳名玉斧,其母去世時(776)未滿周歲,其父去世時年方15。當時“慶復克荷遺訓,詞賦已工,鄉舉秀才,策居甲乙”。韋慶復誌文稱:“少孤終喪,家貧甚。?困饑寒伏。編簡三年,通經傳子史而成文章。貞元十七年(801)舉進士及第,時以為宜。二十年會選,明年以書詞尤異,受集賢殿校書郎。順宗皇帝元年召天下士,今上(憲宗)元年試於會府,時文當上心者十八人,公在其間,詔授京兆府渭南縣主簿。”誌文中的這段文字,是士族子弟韋慶復繼承父親遺誌,刻苦攻讀爭取入仕之途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中晚唐時期科舉制度中的選官途徑。元和二年,韋慶復為監察禦史裏行,跟隨兵部尚書李_。元和四年以本官加緋,為河東節度判官,當年(809)七月病逝於渭南縣靈巖寺,享年34歲。並於十壹月二十壹日,葬於“京兆府萬年縣鳳棲鄉少陵原蘇州府君之墓之後”。韋慶復墓誌的撰文者是他的外甥、即韋應物的外孫楊敬之。楊敬之是楊淩之子,《新唐》卷壹六○有傳,記敘頗詳:“敬之字茂孝,元和初,擢進士第,平判入等,遷右衛胄曹參軍。累遷屯田、戶部二郎中。坐李宗閔黨,貶連州刺史。文宗尚儒術,以宰相鄭覃兼國子祭酒,俄以敬之代。未幾,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時號‘楊家三喜’。轉大理卿,檢校工部尚書,兼祭酒,卒。敬之嘗為《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壹時傳布,李德裕尤咨賞。敬之愛士類,得其文章,孜孜玩諷,人以為癖。?”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抄錄這段文字,因為這是又壹則士族子弟通過科考成功入仕的事例。楊敬之無疑是壹位既通儒典,又精文詞詩賦的才子,仕途中雖有挫折,但最後官至三品高位。這也說明,唐代中晚期的進士科考,以其文辭優劣來決定舉子的去留升遷,在客觀上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促進作用。韋慶復夫人裴棣,河東聞喜縣裴氏家族出身。16歲出嫁,生二子,長子在韋慶復去世後十六日喪。夫人強忍失夫喪子之痛,日夜操勞,“撫育小子,濡煦以節,訓誘以義。故小子以明經換進士及第,受業皆不出門內”。由此可見,韋慶復夫人裴棣也是壹位知書達理的才女。與韋應物夫人元蘋“嘗修理內事之余,則誦讀詩書,玩習華墨”如出壹轍。在其夫去世後37年的會昌六年(846)卒,享年約六十幾歲,並被封聞喜縣太君。當年十壹月葬於韋氏墓地。唐代世家大族擇婦,多重門第族望。京兆韋氏韋應物娶妻河南元氏,嫁女弘農楊氏,兒媳為河東裴氏,無壹例外。韋慶復子韋退之,為其母撰墓誌時署銜“將仕郎、前監察禦史裏行”。將仕郎是品秩最低壹級的文階散官,從九品下。巧合的是,其父去世時,亦官“監察禦史裏行”。

四、年譜

1歲玄宗開元25年(737年)生於京兆14歲玄宗天寶九年(750年)本年前後以門蔭補右千牛15歲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在“三衛”為玄宗侍衛,同時入太學附讀。在此期間,他“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裏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並未認真讀書、做人。?改羽林倉曹,正八品下。?授高陵尉、廷評。20歲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應縣成婚,夫人元蘋16歲。23歲肅宗乾元元年(759年)安史亂後撤出三衛,後數年在長安,曾壹度在太學讀書。韋應物折節讀書,痛改前非,從壹個富貴無賴子弟壹變而為忠厚仁愛的儒者,詩歌創作也從此開始了。27歲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本年秋冬間為洛陽丞。29歲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仍為洛陽丞,後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懲辦不法軍士被訟,後棄官閑居洛陽。33歲代宗大歷四年(769年)本年前後,從洛陽至長安。38歲代宗大歷九年(774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40歲代宗大歷十壹年(776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壹月葬。42歲代宗大功十三年(778年)本年秋已為戶縣令。43歲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六月自戶縣令除櫟陽縣令,七月以疾辭官。44歲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長安閑居。45歲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四月,遷尚書比部員外郎。從六品上。46歲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仍在尚書比部員外郎任。47歲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夏,由前任領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48歲德宗興元元年(784年)仍在滁州刺史任上,冬罷任。49歲德宗貞元元年(785年)春夏閑居滁州西澗,秋加朝散大夫,遷江州刺史,正四品下。50歲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在江州刺史任。51歲德宗貞元三年(787年)本年賜封扶風縣男,食邑300戶。入京為左司郎中。52歲德宗貞元四年(788年)七月,由左司郎中領蘇州刺史,從三品。53歲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仍在蘇州刺史任上。54歲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本年春仍在蘇州任上,後罷刺史任,閑居蘇州永定寺。55歲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去年冬或本年初卒於蘇州官舍。後運回長安,十壹月歸葬少陵原祖塋。60歲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本年十壹月廿七日與夫人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