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才華出眾的蘇軾卻在官場受挫,這是因為他的情商很低嗎?

才華出眾的蘇軾卻在官場受挫,這是因為他的情商很低嗎?

我認為,能概括蘇軾壹生最簡練的壹句話,莫過於“壹雙學士眼,半個配軍頭”這句讖語。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壹生多次被貶,幾經起落後才遇赦北歸,而蘇東坡為什麽官場失意多次被貶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壹,蘇軾從政後,仍不改文人秉性,這就是壹個大忌。

在封建時代,文人要是真想從政,就得收起自己的筆墨紙硯,把自己變成壹個徹頭徹尾的政客。明朝奸相嚴蒿曾有詩曰:“古來詩人難做官,皆因狂氣胸中來”。這句詩道出了壹個封建社會的殘酷事實,即:文人不適合於官場。

蘇東坡豪放不羈,有什麽說什麽,遭貶外放的遭遇還算是好的,要是遇上文字獄盛行的明清時代,被砍頭抄家也不足為奇。

第二,蘇軾心直口快,得罪人而不自知。

他的政論文裏,時常論及“慎思”與“公正”為賢臣之所必備,新舊兩黨經常利用其觀點相互攻擊,結果使他兩頭都得罪了。

而且最致命的是,蘇東坡在壹時沖動下得罪了李定,李定是王安石改革初期安插在禦史臺的人,新舊兩黨互相攻擊,舊黨翻出了陳年老賬,說李定不為母親守喪,屬於典型的不孝,在重視倫理孝道的封建朝代,這無疑是要了李定的命。

蘇軾在沒有經過認真調查,道聽途說的情況下,就慨然命筆,寫了壹篇《討不孝子檄》,讓李定成為了眾人笑柄,無顏出門。在烏臺詩案中,東坡被李定死整也就成為了壹種必然。

第三,蘇東坡缺少政治家風範,太過關註細節。

政治家和文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政治家在大處著眼,忽略細節,文人往往從小處著眼,卻看不到主流。蘇東坡壹貶再貶的政治遭遇,究其根源,就在於他不是壹個政治家,而是壹個純粹的文人。

而且北宋從來不缺宰相,有歐陽修王安石這些重量級對手,豪放不羈的蘇軾又豈能在朝堂上有壹番大作為。

最後,東坡缺少察人之明。

被貶至杭州後,沈括奉命巡察地方工作,臨走前,皇帝特意囑咐沈括,到了杭州要“善遇蘇軾”,沈括和蘇軾見面壹陣推杯換盞後,就向蘇軾索要他最近的詩文。

落難之中,還有人如此欣賞自己,蘇軾感覺遇到了知己,很高興地寫了不少送給沈括。可是,沈括壹拿回去就在其詩文中用朱筆壹壹評點,密呈就職禦史臺的李定,說東坡詩文多“訕謗朝廷”。

後來,蘇東坡因為詩案下大牢,而沈括,應該就是第壹個朝他放暗箭的人。

蘇軾壹生顛沛流離,窮困卻從未見他潦倒,他的精神壹直光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