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作名詞,意思是: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後寫作“紋”。
出處:戰國·墨子《公輸》:“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
釋義:楚國有高大的松樹梓樹楩樹楠樹樟樹(梓樹:文理明顯細密,所以叫文梓。)
2、用作形容詞,意思是:華美;有文彩的。
出處:戰國·佚名《馮諼客孟嘗君》:“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壹。”
釋義:黃金壹千斤、兩輛四匹馬拉的彩飾車駕、齊王自佩的寶劍壹把。
3、用作名詞,意思是:文章。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釋義:醉了能夠和大家壹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4、用作名詞,意思是:文字。
出處: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獨其文猶可識。”
釋義:只有那上面刻的文字還能夠認出來。
5、用作名詞,意思是:非軍事的,與“武”相對。
出處: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釋義:文臣武將壹起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必親自處理政務,就能治理好天下。
6、用作動詞,意思是:在身上刺花紋,叫“文身”。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越人斷發文身。”
釋義:越人的風俗是剪斷長發,身刺花紋。
7、用作名詞,意思是:文化;文教。
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釋義:周文王歿去以後,文脈道統不就在我這裏嗎?
8、用作量詞,用於舊時的銅錢,古稱銅錢壹枚為壹文。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高崇傳》:“在市銅價,八十壹文得銅壹斤。”
釋義:現在市場上銅的價格,八十壹文錢壹斤。
9、用作動詞,意思是:修飾;掩蓋。
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釋義:小人的過錯必然會掩蓋。
10、用作名詞,意思是:規定、儀式。
出處:北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壹歲可以再郊。”
釋義:主持禮儀的人壹定又說:“省去過分繁瑣的儀式和禮節,那麽壹年裏可以舉行兩次盛大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