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

杜甫壹生,正值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代。他既經歷了安史之亂前繁榮富強的「開元全盛日」,也經歷了安、史之亂「流血川原丹」八年離亂的全部過程,並且看到了亂後唐王朝壹蹶不振,江河日下的敗落景象。

壹、先祖

1.杜甫十三世祖杜預,為西晉名將,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的作者,尊儒、賦詩,皆為杜氏家風。「奉儒守官,未墜素業」(〈進雕賦表〉)、「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2.杜甫祖父杜審言,以寫詩聞名,武則天時為膳部員外郎。

五言律詩格律完成者:沈佺期、宋之問。七言律詩格律完成者:杜審言

3.父親杜閑,為袞州司馬,終於奉天(今陜西省幹縣)縣令。

二、杜甫生平:杜甫的生活和創作,跟他所處的「萬方多難」的動蕩時代息息相關。其生平,約可畫分四個時期:

(壹)讀書漫遊時期(35歲以前):唐王朝的鼎盛時代,杜甫個人生活史上最愜意的階段。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壹囊。……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壯遊〉)

第三次漫遊結識李白、高適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唐〉)

(二)困守長安十年(35到44歲):

天寶六載,再度參加考試,但這次考試在奸相李林甫的把持下,竟無壹人及第,全部落選。李林甫還上表稱賀「野無遺賢」。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壹何愚,竊比稷與契。……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三)陷賊與為官時期(45到48歲)

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幾年,天寶十四載十壹月,叛亂發生,唐王朝岌岌可危。杜甫得知此事,便將家小安置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靈武,不料途中為叛軍所俘,押至長安,杜甫在叛軍盤踞下的京城,親眼看到許多國破家亡的慘痛景象。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月夜〉)

杜甫飽經戰亂流亡生活的磨煉,其詩歌創作也得到了進壹步的升華,這壹時期,時間雖短,詩歌成就最高,是杜甫「詩史」中現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 (48歲至生命結束)

這是唐王朝繼續衰落的時期,杜甫於乾元二年歲末來到成都。翌年春,得友人資助,在成都西郊蓋草堂,生活相對安定。

在夔州不足兩年,寫了四百三十多首詩,幾占全集的十分之三,這是杜甫詩歌創作的豐收時期。大歷三年, 杜甫思念家鄉,乘舟出峽,抵達湖北江陵,又轉到公安,後到嶽陽,壹直在船上漂泊,「饑借家家米,愁征處處杯」,生活窮苦。大歷五年(西元七七○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逃往衡州,原想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偉,但遇江水大漲,只好又折回潭州。暮秋,離潭州北歸嶽陽。這年冬天,杜甫病死在旅途中。

三、

1.〈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杜甫對詩歌創作的態度極其嚴肅。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杜甫自豪地說:「詩是吾家事」,把寫詩看作杜家的世業,精益求精。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老去漸於詩律細」、「新詩改罷自長吟」

2.杜甫的詩歌語言凝重堅實,如精金百煉,字字有分量。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修,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旅夜書懷〉)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梧桐〉)→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五)→風折綠筍垂,雨肥紅梅綻

四、

1.現實主義的精神

2.細節描寫,刻劃入微

3.風格沈郁頓挫:所謂「沈郁」是指杜甫詩歌中思想感情的深沈郁積,「頓挫」則主要指語意的頓挫轉折、氣勢的跌宕搖曳。

4.語言凝鏈、深沈、遒勁,又善用口語和方言:杜甫善於運用民間口語和方言俚諺。他把壹些「鄙俚」的字如「鵝兒」、「肥男」等都采入詩中,使詩歌顯得格外生動、親切。

5.詩歌韻律隨內容而變化

6.善學傳統,眾體兼備

元稹〈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古傍蘇、李(蘇味道和李嶠,),氣吞曹、劉(曹操和劉備),掩顏、謝之孤高(謝靈運被鐘嶸稱為「元嘉之雄」,他與顏延之並稱「顏謝」),雜徐、庾之流麗(徐庾,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庾信,集六朝之大成),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尊矣。」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潔,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得其豪健,陸龜蒙得其贍博,皆出公之奇偏爾。」

以上這兩家的評論主要著眼於杜甫的哪壹評價(A)詩史 (B)無壹字無來歷 (C)集大成 (D)壹飯未嘗忘君也

五、詩歌主題

1.表現儒家仁者情懷: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崇奉儒家思想,以聖人為師

2.展現寫實主義精神:

〈三吏〉、〈三別〉,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沖突。杜甫在洛陽路上,看見橫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強征入伍。他替這些人提出控訴,也對差吏加以譴責,但是壹想到壯丁缺乏,而又大敵當前,便轉變了口氣,盡可能對被征調的人說幾句慰解或鼓勵的話。

3.書寫現實人生體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

4.抒發閑適怡然之情:

壹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六、石豪吏

壹、唐肅宗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領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駐紮之鄴城,由於指揮不統壹,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壹帶,強行捉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此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壹篇。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實情描繪,來反映人民在安史之亂中的苦難。

二、「三吏」是寫杜甫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事,每篇都有作者自己的身影和心聲;「三別」則各有故事的主角,以其自白述說人生遭遇,杜甫本人則不出場,純然成了壹個「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