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不同時代的生活詩篇

現在對媽媽的要求似乎越來越高了。

我們希望他們有孩子,希望他們經濟獨立,能頂半邊天。

然而,我們都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育和經濟獨立無法同時滿足,所以媽媽們在生完孩子後選擇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壹起撫養孩子,在外打工掙錢,等到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

當然,不是所有隔代教育的孩子都會有問題,但沒有媽媽的童年是令人遺憾

不同時代的生活詩篇

現在對媽媽的要求似乎越來越高了。

我們希望他們有孩子,希望他們經濟獨立,能頂半邊天。

然而,我們都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育和經濟獨立無法同時滿足,所以媽媽們在生完孩子後選擇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壹起撫養孩子,在外打工掙錢,等到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

當然,不是所有隔代教育的孩子都會有問題,但沒有媽媽的童年是令人遺憾

不同時代的生活詩篇

現在對媽媽的要求似乎越來越高了。

我們希望他們有孩子,希望他們經濟獨立,能頂半邊天。

然而,我們都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育和經濟獨立無法同時滿足,所以媽媽們在生完孩子後選擇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壹起撫養孩子,在外打工掙錢,等到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

當然,不是所有隔代教育的孩子都會有問題,但沒有媽媽的童年是令人遺憾的,被媽媽“拋棄”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現實往往是老人們在那個年齡有自己獨特的心理困惑和傳統觀念的束縛,做不到科學育兒。接回父母後,孩子錯過了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關鍵期。

父母只能靠“權力”或“寵溺”來維持對孩子的控制,這對孩子的成長終究弊大於利。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把孩子扔給老人,理由是可以趁著年輕多賺點錢,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殊不知,真正的起跑線其實是在孩子的嬰兒期。

孩子真正的充實不是給最多的錢或最好的食物,而是給最多的擁抱、回應和陪伴。

01.

不被“抱”的孩子,膽小,有病。

還記得剛生寶寶的時候,媽媽說:“寶寶哭的時候記得不要抱,不然以後妳就不放手了。”壹開始我覺得挺有道理的。後來咨詢師的壹句話,壹下子把我驚醒了。她說: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老壹輩人羞於說愛和表達愛,不會有太多的肢體接觸、親吻和愛撫,這對他們來說很尷尬。

他們宣揚“棍棒底下出孝子”,明明愛吃卻要“挫折教育”。

甚至心理學家也提出: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心理學創始人沃森提出的理論。

然而,沃森的理論很快遭到了其他心理學家的質疑,已經證明缺乏愛的孩子死亡的概率更高。在這種教育理念下,他的三個孩子,大兒子自殺,二女兒多次自殺。最小的兒子壹直在流浪,可以靠他的救濟金生活。

僅僅給足夠的食物是不能滿足孩子生存的需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嬰兒被送到孤兒院。雖然孤兒院給了足夠的食物和衣服,但大多數嬰兒還是死了。

大家都覺得推斷嬰兒可能死於細菌或疾病感染很奇怪。所以政府規定照顧嬰兒的修女要和孩子保持距離,嬰兒床之間要放窗簾。但情況並沒有好轉,嬰兒仍在陸續死亡。

除了壹個孤兒院,嬰兒死亡率特別低。

壹個醫生偷偷去調查,發現這裏有個尼姑違反了規定。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她都會抱起壹個個嬰兒,溫柔地撫摸、按摩。

真相由此而來。不被撫摸、安慰、擁抱的寶寶,安全感差,存活率低。

撫摸、安慰、擁抱帶來的安全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育兒的本質絕對不是單純的滿足孩子的饑渴,也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養的層面。孩子要想健康成長,就必須給他們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接觸關懷。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心智才會健康發展。

02.

得不到“回應”的孩子冷漠孤僻。

回想壹下我們的父母,他們中的壹些人把我們鎖在黑暗的房間裏,或者用各種手段威脅我們;有的把哭鬧的孩子扔到街上,叫我們再哭就把妳扔了;有些人堅定地誤解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他們對孩子不說壹句肯定的話,把孩子當空氣。

他們經常在懲罰完孩子後在角落裏哭,卻不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如今都成了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對待孩子還是壹種固定的模式。老年人謹慎固執的思維特點也讓他們無法做出改變。家庭固有的教育劣勢再次被用於孩子身上。

然而,獨立、樂觀、勇敢的孩子並不是被“孤立”和“殘酷”培養出來的。

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更有可能離開母親的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獨立、適應能力更強的成年人。

心理學家哈裏·哈(Harry Ha)用94%基因與人類相同的恒河猴做了壹系列實驗,觀察父母的行為對子女的影響。

哈羅德把新生的猴寶寶放在籠子裏,然後用兩只假猴子代替母猴子。假猴子是鐵絲做的,假猴子是天鵝絨做的。

這些猴子,不是真猴子養的,而是“絨布媽媽”養的,長大後有壹系列問題:

當哈洛將這些猴子放入正常的壹群猴子中時,他發現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

“這些猴子孤僻、抑郁、自閉,其中壹些還具有自我毀滅和攻擊性。它們對周圍的壹切都充滿敵意,不能和其他猴子玩,也不想和其他猴子玩。”

所有的雄性猴子都失去了尋找配偶和交配的能力。而母猴子,也不想交配。

哈洛固定了母猴的身體,讓實驗中的20只母猴懷孕,生下幼猴。

但是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在這20只母猴中,有7只在臍帶剪斷後不再關註自己的孩子;八經常暴力打罵孩子;其中四個人甚至殘忍地殺死了孩子;只有1笨拙地試著餵嬰兒。

也就是說:沒有互動的育兒方式使孩子孤僻、冷漠甚至殘忍,無法適應新環境,無法與人正常交流,無法產生互動關系。

所以,運動和玩耍是母愛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

孩子越是被寵愛,越是會敞開心扉,變得開朗。越是得不到重視的孩子,越會封閉自己的內心,忽視周圍的環境,性格孤僻,不合群。對於親密關系的建立,婚姻家庭的建立,生育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03.

關鍵期的“陪伴”可能會決定孩子的壹生。

現在母乳餵養率越來越低。有的媽媽迷信奶粉的營養,有的媽媽擔心自己的體型,有的媽媽工作需要。......

不管什麽原因,把很小的孩子丟給老人撫養,都不符合孩子的成長需求。

那些“孩子還小,什麽都不懂,吃飽睡好就行了”、“孩子小學以後才需要教育”、“趁著孩子小享受自由時間”的想法,是幼稚的,無知的,可笑的。關鍵期母愛缺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壹生,情感紐帶無法再建立。

為了探索母愛缺失可能帶來的問題,哈洛做了另壹個實驗,叫做長期母愛缺失實驗。

壹群小猴子出生後,哈洛不讓它們與任何假媽媽接觸,讓它們單獨呆在籠子裏,只是定期給它們餵食。

在沒有母親的情況下生活了8個月後,哈洛把他們放在壹個有“母親法蘭絨”和“母親電線”的房間裏。

當可怕的發條玩具出現時,這些小猴子不會跑到任何壹個媽媽身邊,因為它們從來沒有和媽媽相處的經歷。

他們大多撐著,晃著,癱倒在地,然後絕望地尖叫。更可怕的是,這些小猴子長大後,根本無法和猴子打成壹片。它們非常膽小,害怕其他猴子,也非常具有自暴自棄和攻擊性。

當其他猴子欺負它們的時候,它們就開始自殘,撕扯自己的頭發,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他們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覺系統,以及與觸覺和運動相連的情感系統,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大腦功能會出現異常,表現為暴力、幻覺和精神分裂。

幼猴出生後與母親分離90天以上,傷害無法彌補,即使後來與母親或其他夥伴相處,也永遠無法成長為正常的猴子。

猴子的90天幾乎是人類的6個月。於是哈洛得出結論,孩子出生後6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最重要的時期。

哈洛這樣總結道:

“孩子出生後,父母尤其是母親應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長期分離對孩子的傷害會很大。對於靈長類動物來說,早期嚴重而持久的隔離會導致孩子的心理殘疾和死亡,這將持續終生。”

我們總說媽媽對早期嬰兒很重要,幼兒期對壹個孩子的壹生很重要。

隔代教育不是孩子問題的關鍵,真正的關鍵是母親和老人都沒有認真對待孩子的早期教養。

如果照顧者能給孩子真正的“母愛”,壹種伴隨著親密的安慰和擁抱,積極的反饋和回應,高質量的互動和陪伴,孩子無論在哪裏都能感受到真正的“愛”。

但是,這種愛會持續孩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