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前半部分描繪了風景。“山凈,河空,沙見,猿啼二三處”,勾勒出陽山地區的全景。春山明凈,江邊寬敞,也傳遞出壹種人少的空寂。寥寥幾筆生動地描繪了這荒涼寒冷的景象。接下來是兩組特寫鏡頭,“爭奇鬥艷細長筍,悠然綻放五顏六色花。”筼筜竹是壹種粗竹。荸薺,植物名稱,荸薺,花有紅色和黃色,生於山谷。二月花開,如火閃耀,壹個月不歇。這幅對聯可以說是作者為上壹幅對聯的冷清景象點綴了壹些鮮艷明亮的色彩,增添了壹點春天的生機。上壹句的“爭”字和下壹句的“閑”字壹樣,不僅在戰鬥中穩紮穩打,而且生動傳神。“競”字形象地描述了嫩竹筍競相生長的蓬勃景象;“閑”字表達的是羊到處開放,悠閑自得的意思。這四首詩,先寫遠景,再寫近景,層次分明。有輕墨塗抹的山水,有色彩斑斕的青竹紅花,濃淡適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叫聲,真是詩情畫意。
這首詩中的景色與作者此時的處境和心情密切相關。體現了兩個特點,壹個是安靜,壹個是休閑。安靜是從壹個人少的空曠地方誕生的。作者突然從繁華喧鬧的首都搬到這個偏僻荒涼的山區,這裏到處都是哀猿的叫聲,人間有兩三間茅屋。這種與作者仕途的悄然互動,讓他感到孤獨與淒涼。這種閑適來自於他的境遇,這裏的壹切看似無憂無慮,超然物外,沒有羈絆,卻又不免讓人為之動容。雖然我生活在壹個閑適的地方,但我的心從來沒有壹刻從宮廷的枷鎖中解脫出來。經常被“單相思波”打擾,閑不下來,覺得特別遺憾。作者雖然寫的是風景,但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正如王夫之在《唐詩宋詞選》中所說:“哀與樂相映。”
詩的後半句抒情,“莫淩燕失其業而不報其亡。”前壹句中的“不”字貫穿了“報”和“知”,意思是:我還沒有報答皇上的深情厚意,我也不知道我死在了哪裏,但請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這兩句話是全詩的關鍵,包含了詩人心中許多矛盾的隱情;有無辜的人被降職的怨恨和難過,有從此抑郁的恐懼;有被貶南歸無望的感嘆,也有對未來的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說哀怨,只提到了“死亡之地”和“炎癥”,但比說出來更深刻。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想“報恩浪”,這說明了儒家“有怨無怒”的精神有了這幅對聯的鋪墊,下壹幅對聯就很好理解了。“背詩不看鬢,添半霜。”“鬥”和“陡”的意思是突然。“鬥爵”這個詞用得很奇怪,把詩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這幅對聯寫得委婉曲折。詩人沒有寫他是怎麽難過的,只是說看了張舒的詩,他的鬢角變白了。似乎來到詩中是悲傷的原因,掩蓋了全詩中唯壹的悲傷和怨恨的正面表達。且寫愁,不急,只說霜降陡。至於為什麽這麽遠,都在沈默中。詩意婉轉,韻味醇厚。
詩寫在僻靜的地方,用繪畫表達,用悲憤表達,用音樂寫作表達。詩人似乎竭力將自己的憤懣之情深埋心底,卻又有意無意地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讓人感受到被壓抑的感情暗流,讀來令人感動,回味無窮,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沈的特點。
翻譯:
春山明凈,江邊寬闊清澈,可以看到河底的沙子,隨處可以聽到悲愴悲愴的猿聲。
厚實的筐和嬌嫩的筍競相生長,羊群悠閑自得,到處開著鮮艷的花。
皇上恩情未還,死訊不明,但請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
看完張舒的詩,我對著太陽穴嘆了口氣,突然覺得自己的太陽穴白了壹半。
原文:
山是幹凈的,河是空的,沙是可見的。猿哭的地方有兩三個。
我爭奪細長的竹筍,我花了很多時間和艷麗的花朵在壹起。
莫淩燕丟官不報死訊。
背完詩再看太陽穴,加半根霜發。
註意事項:
1.功曹:官名。
2.二三個:幾個。代表少量。
3.雲遊:壹種皮薄、節長、桿高的竹子。
4.流浪:杜鵑花的別稱。
5.伯恩:這意味著皇帝的恩典。
6.死亡之地:死亡之地。
7.炎癥:南方濕熱引起的瘴氣。
8.霜發:白發。
創作背景:
韓愈壹生兩次被貶,《答張十壹功曹》寫於他第壹次被貶廣東陽山後的第二年(804)春。
關於作者:
韓愈(65438+768-824年2月25日)河南合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昌黎縣祖籍”,人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唐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中卿大臣韓浪之子。元和十二年(817),任宰相裴度三月司馬,抗擊“淮西之亂”。出聲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仕宦沈浮,累動吏部侍郎,史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韓愈病逝,享年57歲,被追授為禮部尚書。謚號叫“文”,所以被稱為“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追封昌黎郡伯,祭拜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譽為“文章大家”、“文學百代宗”。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並稱“千古四大文學家”。倡導“文道合壹”、“言之有度”、“行之無字”、“順字而行”等寫作理論,對後世具有指導意義。他是《韓昌黎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