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成大是什麽詩人——答案: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壹。
範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壹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
卒後加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 範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壹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誌》、《桂海虞衡誌》等。
早年仕途
範成大於宋欽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生於吳縣(今江蘇蘇州),他幼年聰慧,十二歲時便遍讀經史,十四歲時開始創作詩文。
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韋氏(顯仁皇後)從金國回朝,範成大應試獻賦頌,名列前茅。
紹興十四年(1144年),在昆山堅嚴資福禪寺讀書,十年不出。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號此山居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範成大登進士第。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除任徽州司戶參軍,於此年春季抵任。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前往臨安,監管太平惠民和劑局。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範成大任編類高宗聖政所檢討官,兼敕令所。
隆興二年(1164年)二月,除任樞密院編修官。十二月,任秘書省正字。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任校書郎。六月,兼國史院編修官。十壹月,調任著作佐郎。
乾道二年(1166年)二月,範成大任尚書吏部員外郎。三月,被人誣陷逾越等級,遭罷職,旋即領宮祠官。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被朝廷起用為處州知州。次年五月,範成大入宮回答宋孝宗趙昚的提問,陳說力的內容包括三方面:日力、國力、人力,認為此時都被不急之務耗費,孝宗高興地采納了他的意見。七月,赴處州任。八月,抵達處州。範成大為處州創義役。其法規定:民以都保為單位,據役戶多少和職役情況,各家按貧富輸錢買田稱義田,以所收田谷助當役者,民戶按次序輪流亢役。義役既行,公私都稱便。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朝廷召範成大為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乾道(1165年—1173年)年間,規定以絹統計贓物數量,估價低而定罪重,範成大上奏說:“承平之時絹每匹不到壹千錢,而估的價超過幾倍。紹興初年絹價遞增了五分,價錢有三千足夠了。如今絹實在貴,應當比當時的價格翻壹倍。”趙昚吃驚地說:“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法令條文。”於是絹價增為四千,而刑罰減輕了。十二月,任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
使不辱命
宋金簽訂隆興和議時朝廷忘了議定受書的禮儀,趙昚曾為此感到後悔。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趙昚任命範成大為起居郎、代理資政殿大學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觀使兼侍讀、丹陽郡開國公,充任祈請國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並請更定受書之儀。範成大因所奉國書僅語及陵寢事,請並載受書壹事,趙昚不許。臨行前他對範成大說:“朕不敗盟發兵,何至害卿!嚙雪餐氊,理或有之。”左相陳俊卿因力主暫緩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陳良祐因論不應遣使而罷官責居筠州(今江西高安)。李燾懼而不敢行。範成大慨然而行,當時金國的迎接使者仰慕範成大的名聲,以致效仿他戴巾幘。
到燕山後,範成大秘密地草擬奏章,具體論述接受國書的儀式,把它放入懷中。範成大首次呈進國書,言詞慷慨,金朝君臣正認真傾聽時,範成大忽然上奏道:“兩朝已經結為叔侄關系,而受書禮儀沒有確定,我這裏有奏章。”於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完顏雍大吃壹驚,說:“這難道是獻國書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擊他要他起來,範成大跪立不動,壹定要把國書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顏雍派伴使宣旨聽候處理。範成大壹直跪著要獻上國書,金朝廷上議論紛紛,太子想殺死範成大,經越王阻止才作罷,範成大竟然得以保全氣節而歸。九月,成大返宋。完顏雍復書拒宋所請,只許趙昚奉遷陵寢,同意歸還欽宗梓宮。範成大回國後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
南宅交廣
範成大歸國後,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最初,趙昚書寫崔寔鑄錢之案,連及士大夫《政論》賜給輔臣,範成大上奏說:“禦筆書《政論》,本意在於嚴格法紀,整頓積弊。而近日大理寺議定刑罰,順次加重壹級,這不是以嚴刑換取太平,而是殘酷。”趙昚稱他說的是明智的話。張說被任命為簽書樞密院事,範成大起草制書,扣留命令七天不下達,又上疏勸告,最終阻止了任命,但範成大也因此遭外調。
乾道七年(1171年),範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靜江府(廣西桂林)兼廣西經略安撫使,此即為“南宅交廣”之行。
乾道八年(1172年)臘月七日,範成大從家鄉吳郡(蘇州)出發,南經湖州、余杭,至富陽而入富春江,隨後經桐廬、蘭溪入衢江,又經信州(上饒)、貴溪、余幹而到南昌,再入贛江。
乾道九年(1173年)元月十二日,範成大至臨江軍(樟樹),十四日遊薌林和盤園,給範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幾棵大梅、古梅,晚年隱居石湖後,他就全力經營石湖的範村,“以其地三分之壹與梅”,並專門著有《梅譜》壹卷。範成大後即入贛江支流袁水,過袁州(宜春)、萍鄉進入湖南境內。泛湘江南下,至衡山,並陸行經永州、全州。三月十日,範成大入桂林。
此次水陸路程***三千裏,歷時三月,著遊記壹卷,取韓愈詠桂林的“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詩意,取名為《驂鸞錄》。
當時,廣西貧乏,專靠鹽利,漕臣又把鹽利全部取走,於是所屬縣邑有增加鹽價抑配賣給百姓的弊病,趙昚下詔恢復鈔鹽,漕司拘留鈔錢平均分給所屬各部,但錢沒按時到。範成大到廣西後,說:“有比這更至關重要的利害嗎?”上疏趙昚說:“可以強制減去漕司強取的數目,以給各郡縣使之寬裕,那麽科賣抑配可以被禁止。”趙昚采納了他的意見。幾年後,廣州鹽商上書,乞求恢復客商販鹽,宰相同意他們的意見,拿出大量的銀錢幫助他們。人們多認為不好,這個意見發給有關部門討論,最終沒能改變範成大的方法。舊法規定政府所買之馬以四尺三寸為限度,趙昚下詔加到四寸以上,範成大說互市四十年,不應該突然改變。
西入巴蜀
淳熙二年(1175年),範成大受任為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途中他上疏說:“吐蕃、青羌兩次侵犯黎州,而奴兒結、蕃列等尤其狡黠,輕視中國。臣應當教練將兵,外修堡寨,還要講明訓練團結的方法,使人人能夠作戰,這三方面沒有錢不行。”孝宗賜給度牒錢四十萬緡。範成大還未就任,便由四川制置使改為管內(成都路)制置使。範成大認為西南邊境,黎州是要地,應增加能戰的士兵五千,請設置路分都監。吐蕃入侵路線有十八條,全部修築柵欄分別派兵戍守。奴兒結侵入安靜寨,派飛山軍壹千人前往阻擊,估計他們三天就會逃跑,結果果然如此。白水砦守將王文才私娶蠻族之女,常常帶人攻打邊境,範成大用重賞使蠻人互相懷疑,不久,王文才被俘獲送到治所,範成大立即殺掉了他。蜀北邊境過去有義士三萬,是本地的民兵,監司、郡守私自役使他們,都統司又讓他們與大軍輪流戍邊,範成大極力阻止,此事便未施行。蜀地名士孫松壽、樊漢廣都不願出來做官,範成大表彰他們的氣節。凡是可用的人才,範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長,不拘於小節,其優秀突出的上書推薦,往往揚名於朝廷,位至二府。範成大在四川與陸遊以文會友,成莫逆之交。
淳熙四年(1177年),範成大離任,五月底從成都萬裏橋出發,十月已巳進入吳郡(蘇州)的盤門。這次的行程比較簡單:沿岷江入長江,然後壹路過三峽,經湖北、江西入江蘇,從鎮江轉常州、蘇州。此行有遊記二卷,取杜甫“門泊東吳萬裏船”意命名為《吳船錄》。與前二錄相比,此書篇幅最長,也最為後人推重。
東薄鄧海
淳熙四年(1177年)春,範成大臥病,請求奉祠。五月二十九日,離開成都。十月,返回臨安召對,趙昚命他權任禮部尚書。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以禮部尚書知貢舉。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參知政事兼權監修《國史》、《日歷》。六月,遭諫官彈劾罷免,奉命主管祠觀。
淳熙七年(1180年),範成大被起用為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上奏請求罷除進獻海物及前任、魏王趙愷移用的錢幾萬緡,來減少民力的消耗,獲允準。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朝廷因範成大“治郡有勞”,任命其為端明殿學士。三月,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四月,範成大到任。在建康任上,他上奏調軍隊儲蓄的二十萬石米以賑饑民,並請減去租米五萬石。
淳熙九年(1182年)八月,因範成大應對旱災、賑濟饑民有功,朝廷“轉其壹官”以獎賞。十壹月,特授太中大夫。水盜徐五暗中興事,號稱“靜江大將軍”,範成大將其抓獲誅殺。
淳熙十年(1183年),範成大除奏請開倉賑濟饑民外,還下令境內驅捕飛蝗。因苦於風眩,從夏至秋,五次請求致仕,於同年八月被任命為資政殿學士,再次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退隱閑逸
範成大致仕後,在石湖度過了長達十年較為閑適而優裕的晚年生活,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寫下了最後的名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並於紹熙三年(1192年)左右為家鄉撰寫了《吳郡誌》。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壹月,起任福州知州。範成大多次請辭,均未獲允,只得入朝召對,獲趙昚慰勞,並賜丹砂及手書的蘇軾詩兩首,太子趙惇(宋光宗)也賜“壽櫟堂”三大字。其後又於延和殿論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華),稱病堅請奉祠,獲朝廷允準。其後向新即位的趙惇上陳“當世要務”。同年,封吳郡開國侯。
紹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範成大為資政殿大學士,起知太平州。範成大多次請辭未獲準,只得於五月就任。六月,次女逝世,範成大因而辭官回鄉。
紹熙四年(1193年),範成大於病中自編的詩文全集完成,命其子範莘向楊萬裏求《序》。秋季,範成大病重,上疏請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範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歲。朝命特贈五官。十二月十三日,歸葬吳縣至德鄉上沙的赤山旁。後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