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於月的詩句李煜

有關於月的詩句李煜

1.關於李煜的月的詩句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裏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李煜《望江南·閑夢遠》

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塞雁高飛人未還,壹簾風月閑。 —— 李煜《長相思·壹重山》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 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

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 李煜《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

2.關於李煜的月的詩句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裏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李煜《望江南·閑夢遠》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塞雁高飛人未還,壹簾風月閑。 —— 李煜《長相思·壹重山》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 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 李煜《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

3.李煜的哪些詩詞中有 月字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①。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②。

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③。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壹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擡頭望天,只有壹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淒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壹種無可名狀的痛苦。[2]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淒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淒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墻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壹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壹切無不渲染出壹種淒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壹個亡國之君,壹個茍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壹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湧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壹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壹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4]

沈際飛在《草堂詩余續集》中評價說:“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說:“此詞寫別愁,淒惋已極。‘無言獨上西樓’壹句,敘事直起,畫出後主愁容。其下兩句,畫出後主所處之愁境。舉頭見新月如鉤,低頭見桐陰深鎖俯仰之間,萬感縈懷矣。此片寫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顯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換頭三句,深刻無匹,使有千絲萬縷之離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斷,理還亂’,則離愁之紛繁可知。所謂‘別是壹般滋味’,是無人嘗過之滋味,唯有自家領略也。後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雲‘別是壹般滋味’。”[6]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沈郁。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壹。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沈郁的感情。[4]

4.李煜的哪些詩詞中有 月 字

菩薩蠻

李煜

花明月黯籠輕霧,

今霄好向郎邊去!

衩襪步香階,

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

壹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

教君恣意憐。

許多人認為這首詞也是李煜為小周後而作,但當時的南唐後宮佳麗雲集,不乏多才多藝的女子,李煜所歡也不止壹二人而已,因此以泛指所歡為是。

“蓬萊院閉天臺女,畫堂晝寢人無語”。開篇便渲染出壹派濃郁的詩意氣氛,壹個身居於蓬萊仙苑,容貌如天臺仙女的女子,可見其美不待言。在雕金鏤玉、琳瑯滿目的廳堂中,正值美人午睡,雍容華貴,十四個字便勾勒出壹個略帶神秘的靜謐境界。

“拋枕翠雲光,繡衣聞異香”。透過門隙將視線轉向內室,首先見到拋散在枕畔的女子長發,長發烏黑、柔軟,如“翠雲”而光亮美麗;繡衣異香四散,再次突出了女子的美麗。

詞的上闋純寫靜態,先敘人敘物,續而聲、色,俱幽雅動人。

下闋由靜態轉為動態:“潛來珠鎖動,驚覺銀屏夢”。詩人偷偷地溜進了虛掩門戶的內室,卻不小心觸動了嵌有珠寶裝飾物的門環,發出的響聲驚醒了夢中的“天臺女”。

此後的兩句將詞的意境升華到了頂點:“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慢”同“曼”,毛熙震《女冠子》雲:“修娥慢臉,不語檀心壹點。”“慢臉”則形容了女子的美麗和氣韻。這裏的“天臺女”,必定是與詞人有著深厚感情的,她由被驚醒到“相看無限情”,不但不驚怒,反而是情韻悠悠,情思綿綿。

整首詞從審美的角度開始,以兩相愛悅的感情結尾;上闋是靜態的描寫,突出了女子的美麗可愛;下闋有洗練跳動的細節描寫,組合成生動豐富的情節,令人讀之覺氣韻悠長,絢爛美麗。

5.有關於月的詩句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2、聽月詩 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 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

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叮叮。 偶然壹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仿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 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裏鬥嬋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壹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欲下星鬥動,天樂壹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 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壹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裏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壹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註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壹夢瑤臺客。 中秋登樓望月 (宋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倪莊中秋(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蘇軾《西江月》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壹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

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壹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壹聲春曉。

秋夜月 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

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向尊前、閑暇裏, 斂著眉兒長嘆。

惹起舊愁無限。 《。

6.李煜寫月的詩句是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裏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李煜《望江南·閑夢遠》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 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塞雁高飛人未還,壹簾風月閑。 —— 李煜《長相思·壹重山》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 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 李煜《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

7.李煜的哪些詩詞中有 月字

虞美人·之壹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相見歡·之壹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感懷二首其壹又見桐花發舊枝,壹樓煙雨暮淒淒。

憑闌惆悵人誰會,不覺潸然淚眼低。其二層城無復見嬌姿,佳節纏哀不自持。

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病中書事病身堅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靜居唯搗藥,門扃幽院只來禽。庸醫懶聽詞何取,小婢將行力未禁。

賴問空門知氣味,不然煩惱萬塗侵。浣溪沙轉燭飄蓬壹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願與身違。

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謾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幹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喜遷鶯曉月墜,宿雲微,無語枕邊倚。

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啼鶯散,余花亂,寂寞畫堂深院。

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

8.有關於月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裏館》)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1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1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13.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14.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16.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17.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李白:〈玉階怨〉)18.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壹尊還酹江月。(蘇軾 念奴嬌大江東去>)19.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20.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21.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22.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裏館》)23.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風飄荷葉月亮,多麽美麗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們無不愛月、賞月、詠月。中國詩歌史上究竟有多少詠月詩作,如同“明月幾時有”壹般令人難以作答。

不過,有壹點可以確定,那便是自古詠月詩人多,詠月詩更多。“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詩經·齊風·雞鳴》),“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見《詩經·陳風·月出》),這些都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詠月詩句。

從詠月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別名、代稱。最常見的有——月子:“月子纖纖雲裏見,吳江不盡莫湖來”(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別家六見月牙新,萬裏風霜老病身”(金·張澄:《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禦史》) ;月魄:“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唐·高適:《塞下曲》);月輪:“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唐·王昌齡:《春宮怨》);月桂:“長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樓”(南朝·陳·張正見:《薄帷鑒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石屏”(宋·歐陽修:《中秋不見月問客》),等等。

詠月詩,大都著意描繪月亮的形狀。在詩人們的筆下,新月是彎彎的,其形如玉鉤:“玉鉤斜傍畫檐生,雲匣初開壹寸明”(唐·趙嘏:《新月》),“夜來江上如鉤月,時有驚魚擲浪聲”(唐·崔道融:《秋霽》);其狀如彎弓:“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樣像女子的眉毛:“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唐·戴叔倫:《蘭溪棹歌》)。

而滿月則是圓圓的,李白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盤”、“瑤臺鏡”狀寫月圓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潔;蘇軾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中秋月》),也是用玉盤比喻月亮,描繪頗為形象具體。

月亮皎潔明亮,這在詠月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句“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雜詩》),著壹 “素”字,直寫月之皎潔明亮。

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白石灘》),“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裏館》),李白的詩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夢遊天姥吟留別》),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潔明亮。詠月詩中也有不少是借助於比喻、映襯手法描繪月之皎潔明亮的。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納涼》),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李益的“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聞笛》),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潔。趙嘏的“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樓感懷》),這是以清澈的江水與皎潔的月光相互映襯,突出月明。

北朝詩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舟中望月》),這是以雪的潔白、沙的反光映襯月光的皎潔明亮。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蕎麥花白如雪來襯托月光的皎潔明亮,別有壹番韻致。

壹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詩人們的筆下,不同季節的月則分別與不同的物象連在壹起。

春月,往往與梨花等物象、與青春的氣息連在壹起:“壹樹梨花壹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唐·無名氏:《雜詩》);“日暮歸來春困重,秋千閑在月明中”(元·貢性之:《暮春》)。夏月,常常與荷花等物象、與納涼相聯系:“四顧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