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芒種端午緊相連,艾草粽葉清香伴;田野芒芒苗青青,龍舟騰飛天地清。
3、節過端陽日,蒲觴滿自斟。興懷多感舊,吊古漫成吟。
4、晨興才啟戶,艾葉拂人頭。知是中天近,鄰居為我留。
5、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
6、龍舟競渡古風存,端午追懷愛國魂。高潔情操感天地,貴珍遺產饗黎元。
7、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8、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9、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10、凡草芊芊綠邇遐,香魂自古益驅邪。同心克疫逢佳節,插遍城鄉千萬家。
11、三宮催解粽,妝罷未天明。便面天題字,歌頭禦賜名。
12、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壹分歌。
13、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14、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女,慶端陽。
15、粽團桃柳,盈門***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16、年年端午賦詩篇,千家萬戶悼屈原。國破山河赴汩羅,淚飛頓雨化沈冤。
17、寧作香草隨波去,不與邪小論短長。江雨漫漫君之淚,楚天茫茫國有殤。
18、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壹千年。
19、古港滔滔五月天,城東簫鼓鬥龍船。四鄉丁壯皆驍勇,競奪群雄壹棹先。
20、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21、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22、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23、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24、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25、粽香漫九州,百舸競中流。至今思屈子,不肯做楚囚。
26、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
27、解去青衣見素妝,無風留落壹院香。玉脂紅顏情糯糯,童叟爭相入口嘗。
28、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29、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30、浪頭旗引九龍追,兩岸援聲震若雷。競得輸贏皆壹笑,醉歸就粽又三杯。
31、大端小端已年中,卻與屈原節相重。江間狂龍飛奔至,柳堤歡呼震神州。
32、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33、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34、昏王重饞罷屈原,汨羅江湍怎洗寃。憂國忠心詩人淚,壹首離騷千古傳。
35、誰家兒***女,慶端陽。
36、香蒲角黍,對暑悄無言,梅雨細,麥風輕,悵望空垂淚。
37、粽葉飄香萬戶安,南風漸勁逐春寒。龍舟蓄勢千帆競,彩線施威五毒殘。
38、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39、清凈無他好,歌風舞舜琴。阜財並解慍,總是愛民心。
40、形若幾何樣,內柔外剛強。撥開葦花箋,漫天糯香揚。
41、端午時分日漸長,晚來蒲酒且流觴。欲通汨水江中去,便請靈均品粽香。
42、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43、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44、五月佳節瑞端陽,汩羅江上思故鄉。離騷讀罷九問天,楚辭高誦斷愁腸。
45、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6、端午祭祀古人傳,何時粘上楚屈原。艾符蒲酒皆舊俗,吾只嘴饞戀粽香。
47、五月端陽想粽香,閑遊鬧市買鮮嘗。為何味道難如昔,只嘆包蒸不是娘。
48、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49、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50、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
51、楚天五月艾叢茫,屈子行吟汨水殤。停盞翻書閑讀史,粽香不覺供忠良。
52、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沈魄。
53、碧帶青衣白玉身,繁華落盡見真心。食之不忘千年祭,民眾永思誌士魂。
54、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55、上林珍木暗池臺,蜀產吳包萬裏來。不獨盤中見蘆橘,時於粽裏得楊梅。
56、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57、秋蘭青青艾草香,綠葉紫莖伴雄黃。滿堂美艷獨目成,乘風載雲求索忙。
58、日炙態常醺,香生若自焚。夜來端午宴,淡卻美人裙。
59、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60、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61、五月粽飄香,賽舟汨羅江。庭前有艾蒿,身後溫離騷。
6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63、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64、絲纏竹葉棱角尖,萬粒白米抱成團。千蒸熱煮還本色,只為百姓舌上甘。
65、清酒香羅日日笙,畫樓絲柳美人聲。王孫端午天天似,解粽唯儂念屈平。
66、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
67、來時三月春猶在,到日端陽節又臨。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
68、浴蘭節日驟雨颼,屈子報國壯未酬。豪情滿腔溶匯水,透過千年無盡頭。
69、蒲葉吳刀綠,筠筒楚粽香。
70、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71、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72、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73、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7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
75、壹聲驚雷震九洲,又是端陽祭忠魂。男兒奮力奪錦標,船飯飄香粽是情。
76、九子粽新傳楚俗,赤靈符驗出仙方。
77、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78、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
79、屈子名起汨羅江,方知世有艾葉香。只因心憂亡國事,世人才聞離騷章。
80、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粽裏得楊梅。
81、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82、虹懸雨霽海山清,澳裏龍舟誰競贏?歌冊南音聲惋切,情牽屈子唱崢嶸。
83、屈子長歌投汨江,楚君披發拜秦王。刻骨難消亡國恨,霸王壹怒焚阿房。
84、二月春風送嫩寒,嘗新角黍早登盤。摘來半戶青蘆葉,香裏晶瑩玉壹團。
85、汨羅江畔粽葉香,端午時節楚人傷。屈子遭逐懷王死,空留離騷吟斷腸。
86、香粽鱸魚又果疏,向盤淺飲自醅濁。軒窗鸚鵡鬧饞粟,索性分盤***濟俗。
87、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88、節分端午有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89、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90、五月端午五端陽,處處飄著粽子香。炎黃子孫祭屈原,傳說白仙怕雄黃。
91、粽子飄香五月天,端陽來歷已千年。老人說起龍舟賽,屈子離騷似眼前。
92、三百內人連袖舞,壹時天上著詞聲。
93、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94、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95、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96、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
97、時值端午佳節日,下午下雨上午睛,風調雨順人興旺,舉國上下皆歡騰。
98、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99、糯米山珍箬葉藏,火蒸水沸出廚房。莫言絲線千層裹,口口甘滋似故鄉。
100、裁縫雲霧成禦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101、香粽龍舟華夏傳,忠臣逝去豈能還?身殤國破應猶記,留取離騷在世間。
102、年年端午逢今朝,行人匆匆欲還巢。歸巢門庭迎艾蒿,夜伴笙歌鼓離騷。
103、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104、當年忠血墮饞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105、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106、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107、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壹國殉靈均。
108、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109、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110、競渡齊登舢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
111、屈原雖逝誌千秋,九歌旋環韻不休。年年此日忠魂在,對樽高唱離騷愁。
112、天氣潤羅衣,病起卻忄欠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
113、箸葉層層裹棗糯,與滾水水泡熬成。五五安魂銷萬古,龍舟君鬧槳前津。
114、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
115、壹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
116、菇黍連昌歜,瓊彜倒玉舟。
117、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11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119、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120、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121、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122、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123、忠言不用竟沈死,留得文章星鬥羅。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壹長歌。
124、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125、五月端午艾草香,田間地頭采艾忙;沾滴甘露抹香棕,家家戶戶祈安康。
126、端午亦端陽,楚毀平也狂。自投汨羅顧,九問誰堪強。
127、又是壹年賽龍舟,千競萬舸鼓不休,單槳破水天何在?雙臂劃走古今愁。
128、三角四棱長,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129、粽糯飄香艾草芳,龍舟競渡汨羅江。誰料端午瀟湘雨,離騷楚辭訴斷腸。
130、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
131、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132、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將箬葉苧絲韜。炊餘脹滿崚嶒角,剝出凝成細纖膏。
133、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134、蒻包粳米粽,茶點石草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