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在遊玩時,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7月29日,網上出現壹條消息,考古工作人員竟發現昔日的“汴梁八景”之壹的古州橋,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王安石還曾寫過詩對其進行歌頌,但各位讀者,妳們知道古州橋是什麽樣子的嗎?
“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對開封的稱呼。春秋時期,鄭國莊公在此地修建糧倉城,並將該地定名為“啟封”。漢武帝時期,為避諱漢武帝劉啟的名字,所以將啟封改名為“開封”。五代梁太祖建都開封後,他下令改名為“東都”。到了元朝,開封又被稱為“汴梁”。
提到“汴梁”,明代李濂曾編寫過“汴梁八景”:繁臺春曉,鐵塔行雲,金池過雨,州橋明月,大河濤聲,汴水秋風,隋堤煙柳,相國霜鐘。
在汴梁八景中,古州橋是十分有名的,很多文人墨客都寫詩稱贊過它。梅饒臣是宋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寫過《十三日雪後晚過天漢橋堤上行》:“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據鞍衰意盡,倚坎艷歌留。”
範成大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壹,他創作的文學作品對南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範成大出使金國時,他曾去過州橋,看到州橋和周圍的景色後,他寫下:“州橋南北時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在眾多優秀的詩句中,王安石所寫的“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惴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嶽話州橋。”流傳最為廣泛,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在閱讀古人留下的詩詞時,心中會產生壹個疑問,眾多文人墨客稱贊的“州橋”,究竟是什麽樣子呢?
1984年,開封市的市政公司要在中山路段修建大型下水道,當柏油路面被破開,施工人員進行施工時,他們感覺鐵鍬頻繁觸碰到石板,石雕件等物體,文物研究所的消息後,考古工作人員立即趕到施工現場。
市政工程的施工地點正是文獻記載中古州橋的位置,工作人員根據出土的石刻雕件,斷定下面就是古州橋的橋面。工作人員隨後,就進行了保護性發掘。在發掘的過程中,州橋的部分真容初現,引起文物界的轟動,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因為後期保護難以為繼,故此,決定暫停發掘,將古州橋重新掩埋。
2018年,開封市為打造旅遊亮點,準備以“文物保護”為出發點,用文物打造旅遊的新名片。經過商議後,文物部門正式啟動汴河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緊接著,工作人員帶著專業的考古工具抵達遺址所在地,根據之前的發掘經驗,他們制定全新的方案,為更好地保護古州橋,他們采用井字形框架,並制定了更為科學的發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