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節令聯都有哪些

節令聯都有哪些

節令聯:是指有特定的應時性或紀念性、內容多為壹般的詠物、抒情、議論、祝願的對聯。嚴格來看,可將其區分為節日聯和時令聯,但鑒於二者往往合壹,這種區分已無實際意義。壹般可直接將節令聯劃分為春聯、元旦聯、國慶聯等若幹子類即可。節令聯中,最主要的是春聯。所謂春聯,就是用於春節的節令聯。大多數春聯可以通用。

巧把節令入對聯

我國的清明節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它既指節氣,又指節日。有趣的是,在浩瀚的聯海中,壹些巧嵌“清明”的對聯,別具情趣。

據傳,明代壹秀才路過天臺山時,天色已晚,便投宿山間壹茅棚屋,翌日起床時,發現所投宿的茅棚屋上壹片白霜,便觸景吟道:“昨夜大寒,霜降茅棚如小雪。”但苦思不得下聯。此事被房東知道後,便將上聯記下,以便讓過路人對出下聯。時過數年後的壹個清明節,另有壹秀才路過此茅棚屋,從房東那裏得知幾年前壹秀才曾在此留下壹上聯,但至今無人續對,便稍思片刻,吟出下聯:“早春驚蟄,春分時雨到清明。” 上下聯語出自然,讀來明白如話,那房東贊嘆不已。據說,某地壹雜誌曾出壹上聯進行征答,上聯雲:“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壹片白露。”上聯嵌有 “冬至”、“霜降”、“大雪”、“小雪”、“白露”等五個節令,且通俗易懂,貼近自然現象,若續下聯有壹定難度,但仍有不少征答者,其中公布入選的下聯為:“夏至暑天,驚蟄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從中看出,下聯與上聯相比,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加雕飾,卻也有趣。

相傳,古時壹姓陳的才子,常與壹姓李的才子作對互娛,壹年清明節,兩人路過壹湖畔,那姓陳的才子吟道:“日臨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那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脫口而出: “風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兩人不禁相視壹笑。上聯巧嵌“端午”、“清明”、“重陽”三個節氣,下聯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個節令名,上聯是麗日,下聯是風雪,景觀不同,對比鮮明,可謂構思巧妙,獨具匠心。

河北某地民間流傳著壹副對聯,聯雲:“清明高粱小滿谷;芒種芝麻夏至豆。”上聯中嵌“清明”、“小滿”兩個節令,下聯中嵌“芒種”、“夏至”兩個節令,可謂上下呼應。上聯中的糧食作物“高粱”、“谷”又與下聯中的經濟作物“芝麻”、“豆”對應,自然流暢。同時,上、下聯中各道出了節令與農作物的關系,聯語化俗為雅,新意叠出,更見工巧。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春遊芳草地”的最好時期。對此,有人撰壹聯描繪清明時令景象,聯雲:“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聯語既有感時之作,又有應景之對,引人吟詠,頗具韻味。

清明既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壹,又是我國傳統節日之壹。這個節氣在農歷的三月初八日,陽歷4月 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農諺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作為節日的清明節則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上墳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又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清明節人們多吟詩作賦,不像春節之時寫春聯、貼春聯為尚,故相對來說清明節對聯並不多見。茲略舉壹些如下:

春風重拂地;

佳節倍思親。

王維賦詩重陽節,其中壹句廣為流傳:“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有兄弟***登高的傳統,王維兄弟分散,獨在異鄉,逢此佳節,自然傷情。這壹清明節的聯借用王維的詩句,別具神韻。想來重陽節思念的親人,雖在異鄉,猶有相見之時。至於清明節所思念者,無非物化的親人,其心境的繁復曲折更甚前者數“倍”。

燕子來時春社;

梨花落後清明。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豐收。周代用甲日,後世多於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清明既為春季第五個節氣,距春社日自然不遠。燕子歸來,梨花雕落,即為此時的物候。上聯用“春社”,為祭地之日,下聯用“清明”,為祭祖之時,兩者相對十分妥帖。上聯用“來時”,下聯用“落後”,來燕固有去日,梨花猶能重開,又將自然界的循環變化巧妙勾勒出來。著色清淺,意蘊幽遠,對舉工整,實為妙對。

三月光陰槐火換;

二分消息杏花知。

清明為三月節,前壹日或二日為寒食節。寒食節有禁火的習俗。相傳春秋時晉國介之推輔佐重耳(晉文公)回國後,隱於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仕,他抱樹而死。晉文公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以後相沿成俗,至清明時才另起“新火”。槐火,即用槐木取火。古時隨季節變化,燃燒不同的木柴以防時疫。據漢代大學者鄭玄研究,槐火為冬天所用。故而此聯說“槐火換”。二分,壹般指春分與秋分,此處指春分。春分乃清明前壹個節氣。杏花開時,約在春分前後,此聯賦予杏花思想感情,以為它知曉春分的音訊。數目對數目,詞組 對詞組,且平仄相調,對仗工穩。

相逢馬上紛桃雨;

喜見樹前鬧杏花。

聯中用唐人岑參《逢入京使》詩句“相逢馬上無紙筆,憑君壹語報平安”,又用宋人宋祁《玉樓春》詞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後者歷來為人贊賞,近人王國維曾有評語:“壹‘鬧’字而境界全出”。由於其形容春意盎然如此之妙,以致“紅杏鬧春”幾乎成為春聯的家常菜。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清風明月”中有“清”、“明”二字,以點明節令。

槐火光陽春替換;

杏花消息雨傳知。

此聯用古詩“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句。所謂杏花雨,乃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槐火用於冬日,到了春天,自然要更換。清明時節的雨沾衣不濕,推之應為杏花雨,杏花之繁茂也自可想見。文人撰聯多有掉書袋的癖好,給走馬觀花的人設了柵欄,卻為會心者添了無窮的樂趣。

寒食雨傳百五日;

花信風來廿四春。

《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壹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這正是上聯的出處。“冬節”指冬至,自冬至到寒食剛好壹百零五天,所以寒食日又稱“壹百五日”。下聯化習語“二十四番花信風”。花信風指應花期而來的風,由於風應花期,其來不誤,故此得名。由小寒到谷雨(清明後壹個節氣)***八個節氣,壹百二十日,每五日為壹候,計二十候,每候應壹種花信。小寒節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節三信:瑞香、蘭花、山蠜;立春節三信:迎春、櫻桃、望春;雨水節三信:菜花、杏花、李花;驚蟄節三信:桃花、棠棣、薔薇;春風節三信:海棠、梨花、木蘭;清明節三信:桐花、麥花柳花;谷雨節三信:牡丹、酴醾、楝花。以上為二十四種花信風。楝花風畢恰是春季結束,所以下聯說“花信風來廿四春”。“寒食雨”與“花信風”之對,“百五日”與“廿四春”之對,甚為工整。

桐花吐艷;

榆火分新。

榆火,從榆木所取之火。古人冬天用槐檀取火,春天則改用榆柳。此聯用詞簡潔,由於涵括了寒食前後的變化,意思較為豐富,同時對仗工整,也算難得。

桃花作粥;

薺菜懸燈。

桃花粥是舊俗寒食節的食品。薺菜籽能榨油,可供油燈照明之用。且薺菜繁茂之時,恰在清明前後。是以“薺菜燈”對“桃花粥”,別有風趣。

國運昌隆,英雄膽壯;

金甌無恙,烈士心安。

甌是壹種器皿,壹般為瓦器。黃金之甌,自然無比堅固,常用以喻疆土之完固。“英雄”與“烈士”之對,“膽壯”與“心安”之匹,十分工整,且壹張壹弛,饒有趣味。

到處探幽,午橋最勝;

逢時行樂,卯飲亦佳。

上下兩聯都出自唐白居易的詩。其《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橋莊綠野堂紀事》詩句“舊徑開桃李,新池鑿鳳凰。只添丞相閣,不改午橋莊。遠處塵埃少,閑中日月長。青山為外屏,綠野是前堂。引水多隨勢,栽松不趁行。年華玩風景,春事看農桑。花妒謝家妓,蘭偷荀令香。遊絲飄酒席,瀑布濺琴床。巢許終身穩,蕭曹到老忙。千年落公便,進退處中央。”是為上聯的出處。午橋,即是午橋莊,是唐裴度的別墅。白居易《卯飲酒》詩句“卯飲壹杯眠壹覺,世間何事不悠悠”,乃下聯所自。卯飲,即晨飲。此聯平仄嚴格相對,層次分明,乃佳對。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處夢;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為誰新。

百六日,亦同百五日,謂寒食節。自冬至到寒食或為壹百零五天,或為壹百零六天,兩說並存。杏酪,杏仁造的糊狀物,即杏仁粥。榆羹,又稱榆粥,乃用榆莢或榆皮煮的粥。《太平禦覽》引陸翙《鄴中記》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可知古人曾有寒食備杏酪的習俗。

憫介推而禁火;

悵崔護之題門。

唐崔護《遊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人據此詩演成崔護和少女的戀愛故事。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博陵名士崔護進士落第,心魂落寞。逢清明節,他獨往城南踏青,見壹所莊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感口渴,遂叩門求飲。開門之人,竟為壹妙齡佳麗。崔護壹見傾心。次年清明,崔護舊地重遊,卻見院墻如故而人已渺然。他帳然若失,遂在門上題了此詩。於是,“人面桃花”就成為清明時節浪漫典故。上聯暗指寒食,下聯本寓清明,以人事故典牽引而出,壹憫壹悵,頓生千古幽思。

冷節傳榆火;

前村鬧杏花。

這也是壹副寒食節所用對聯。此聯開頭先點出“冷節”, “冷節”即寒食節,因要禁火而吃冷食。再以“榆火”描述春景,有些淒涼。下聯則選取另壹幅春季畫面“前村鬧杏花”,壹個“鬧”字,極為傳神地寫出了生活情趣。杏花開放的時節為春天,故以“杏花天”指春天。唐代李商隱《評事翁寄賜煬粥走筆為答》詩“粥香煬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績篷。”語言簡練,遣詞準確,當是此聯特點。“榆”“杏”之對,十分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