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裏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壹幅千裏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壹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裏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沈。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壹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壹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壹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竹裏館 唐·王維
(2005-09-18 02:48:17)
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分析
王維(701—761),擅長山水境界,開南宗畫派,其詩有如畫境;長於音樂,其好詩都如美妙的樂曲。後期作品大多描繪山水風光,寄寓自然情趣。
此詩為《輞川集》第十七首,描寫山林幽居情趣。詩句全用白描,詩境清幽絕俗,空明澄靜。竹林深處,絕無塵世的嘈雜,琴聲細幽,歌吟舒暢。詩人此時享受著獨處的自由,細細品味藝術人生的高雅情趣。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註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從縫隙中看。
③檐:房檐。
[解說]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竟然從窗裏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