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壹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壹方面是為末句作鋪墊(由於“秋陰不散”故有“雨”;由於“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壹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壹直在那裏思念著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壹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壹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壹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壹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壹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止是那淒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常人難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淒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