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端午節掛艾草的詩句

端午節掛艾草的詩句

1. 關於端午掛艾草的詩句

關於端午掛艾草的詩句 1. 關於端午插艾草習俗的詩句有嗎

習俗來源: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壹婦人與二個小孩,壹小孩為親生,壹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壹歲。婦人壹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己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壹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妳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妳人頭,其實妳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妳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妳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壹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壹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註:黃巢(?~884) 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

關於艾草的詩:

七律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還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對聯:

門高無礙齊公子,海闊難尋楚大夫。

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蒲劍沖天皇鬥觀,艾旗拂地神鬼驚。

松大夫招來百福,竹君子掃去千災。

思無邪正心誠意,慮有德履泰臨豐。

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

盛世本無邪,寰宇長昭天子鏡;德門原有慶,端陽亦鎮赤靈符。

勝地紀中天,象取白芳占匯吉;翔風符正午,薰來引竹報平安。

2. 端午節有關掛艾草的諺語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3. 端午節掛艾草是什麽意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壹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壹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壹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壹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壹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壹個婦女背上背著壹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壹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壹的命脈,所以萬壹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4. 端午節掛艾草的含義

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壹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壹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5. 端午節掛艾草的作文

端午節到了,奶奶的門前掛了壹串艾葉,濃郁的艾香彌漫開來,

房前屋後都可以聞到香味。關於端午掛艾葉,還有壹個小故事呢!

據說,唐朝末年,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有壹個叫黃巢的農民,他想推翻朝廷。壹次,他準備去攻城。前壹天他去查看地形,突然看見熙熙攘攘的逃難的人群中有壹位婦女格外引人註目,她懷裏抱著五六歲的孩子,手上牽著個兩、三歲左右的小男孩。

黃巢過去問道:“為什麽妳要把大的抱在懷裏,小的卻牽著呢?”婦女說:“因為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小的是我的孩子,大孩子更重要,如果小的能和我們壹起逃亡,就好了。如果不能,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黃巢說:“妳在家門口掛上艾葉,保妳們壹家老小平安無事。”

回去以後,好心的婦女讓全城人民都知道了這件事。第二天,黃

巢就來攻城。他看見每家每戶都掛上了艾葉,結果他信守諾言,決定放棄攻城。這樣,全城的老百姓便安然無恙。

其實,艾葉的用處可多了,它可以驅蚊避邪,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呢!

6. 端午節掛艾草的歷史

艾為古今灸治的主要材料,因為艾具有其它溫熱灸所不能代替的效能,並適用人體各區穴位的各種灸法,所以《內經》把艾作為灸法的代名詞。

艾草的認識 艾,又名冰臺、艾蒿、醫草、灸草、蘄艾、黃草、家艾、甜艾、艾蓬、香艾。艾是古代人取火的重要材料之壹,又因遠古時代的醫家用艾來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稱作為灸草。

“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成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這是古代詩人對艾草的真情描寫。

艾是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植物,在收載我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詩歌總集的《詩經》中就載有艾,《詩經》“王風?采葛”條載:“彼采艾兮,壹日不見,如三風兮。”從這部公元前的著名詩集中載有“艾”的情況看,艾葉在當時的知名度已是很高的了,說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應用了。

這種應用當然是以醫學用途為主的,這壹點可從與《離騷》同時期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壹書的記載中得到證實。《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莊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此外,《春秋外傳》有“國君好艾,大夫知艾”,孔璠之《愛賦》有“奇艾急病,糜身挺煙”等記載。

可見艾在當時已成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藥物。艾在民俗應用上十分的普及,自古以來有著“清明插枊,端午掛艾”的習俗,端午節到來,老百姓在自家的門窗上掛上艾葉,用來“避邪”、“袪毒氣”。

在壹些經史書籍身上還記載著在端午節時“懸艾人、藏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等民間習俗的記載。*艾草的應用 艾在中國的民俗史上的運用很廣泛,但是它有真正作用確是在醫藥的運用價值上。

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曾寫過兩本《蘄艾傳》和《人參傳》,李言聞稱贊艾葉“產於山陽,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此書可能是第壹本專門論述艾葉的專著,這在中國幾千年的草藥史上,為壹味地道藥材而著書的只有“ 艾”,並把艾的價值和人參的價值相媲美。

在眾多的草藥中,艾的自身功效極為特殊,它既可內服又可外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壹切寒濕,轉肅殺為融合;灸之則透諸經而經治百種病邪,起沈屙之人為安康”這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它被古人稱之為百草之王。

艾葉在民間的應用十分普遍,在大部分地區還流行著這樣壹句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由此可見,民間對艾葉治病作用的肯定。如在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要洗壹次艾葉水澡,並將艾絨少許敷在囟門和肚臍上,可以預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它疾病。

產婦在產後三天和滿月,都要進行壹次艾湯沐浴,用以消毒辟穢,溫運氣血,可以預防產後體弱受病。成年人壹旦感受風寒咳嗽,用艾壹把煎湯洗腳,同時用艾葉七至九片,蔥三至五根,煎湯溫服取汗,即可造愈。

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兒童受寒而致腹痛泄瀉,婦女痛經、經行不暢、少腹墜痛或崩漏帶下等經寒癥及婦女產後虛寒性腹痛等用艾制成圍兜,兜其臍腹,效果顯著。這些用艾方法在全國很多地方民間都習慣采用。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長於山野之中,我國各地均由生長,以湖北蘄州產的艾為最佳,葉厚絨多,療效亦佳,故以蘄州艾為著名。艾在春季抽莖生長,莖高60-120厘米,葉形為羽狀深裂,葉片尖端有不規則的粗鋸齒,表面灰綠色,有白色毛絨,質柔軟,折斷為白色,秋季在莖梢上開淡褐色的花,有圓筒狀的花冠,其中排列著小頭狀花序。

艾葉有芳香性氣味,在農歷的4-5月間,當葉盛花未開時采收。采收時將艾葉摘下或連枝割下,曬幹或陰幹後,置於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反復搗碎,使之細碎如棉絮狀,篩去灰塵、粗梗及雜質,留下的柔軟純艾纖維,即成柔軟如棉的艾絨,其色淡灰黃,幹燥易燃這為佳。

《本草綱目》中說:“揀去凈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籮去渣滓,去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躁,則灸火得力。”

艾絨質量的好壞,對施灸的效果也有影響,艾絨質量好,無雜質,而幹燥,存放久的效力高,療效好,反之則差。劣質艾絨,燃燒時火力暴燥,易使病人感覺灼痛,難以忍受,且因雜質較多,燃燒時常有爆裂的流弊。

在《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說明古人對艾的選擇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三年之艾就是陳艾,陳艾的優點是含揮發油少,燃燒緩慢,火力溫和,燃著後煙少,艾灰不易脫落;而新艾則沒有這些優點,新艾氣味辛烈、含揮發油多,燃燒快,火力強,燃著後煙大,艾灰易脫落,容易傷及皮膚和血脈等等。故臨床上應該用陳艾而不用新艾。

在《本草綱目》記載:“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

7.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包粽子、放風箏、拴五zhidao色絲線、掛艾草、采茶等。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所以掛艾草是為了祈求平安、驅邪招福,同時又能驅趕蚊蟲。

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詩句:

《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回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午日處州禁競渡 》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端午日賜衣 》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答

8. 端午節采艾蒿打油詩

端午節的習俗最初是為了用艾蒿祛惡辟邪。

端午節,原為初民的巫節。農歷五月五,在遠古民俗中是個惡日。《風俗通》雲:“俗說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蓋屋,令人頭禿。”為了禳解,去邪避災,民間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其中艾蒿就是重要的禳解之物。

蒿,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綴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現代字典中指某些開小花,有特殊氣味的草本植物叫蒿。

在詩經中,見到的蒿類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蔞,莪,艾,蔚,蘋。

蒿類植物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壹些特殊的含義。如,蓍草。在我國被叫作神草,用來求神算命。傳說,天下和平,王道興而蓍草長丈,其叢生滿百莖。就是說,如果蓍草今年長的旺盛,此為天下太平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