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傳統節日的文言文

描寫傳統節日的文言文

1. 描寫傳統節日的古文

1. 描寫除夕的詩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描寫春節的詩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7. 描寫七夕節的詩句: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壹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壹年。

8.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2. 描寫傳統節日的古文

1. 描寫除夕的詩句:《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描寫春節的詩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五月五日》宋梅堯臣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7. 描寫七夕節的詩句:《七夕》唐羅隱絡角星河菡萏天,壹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壹年。

8.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3. 用文言文寫壹種節日

古詩文中的節日 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節日有元旦、人日、燈節、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祭竈節、除夕等。

1、元旦, 指壹年的第壹天。古代指農歷正月初壹,現稱春節, 民間俗稱“過年”。

年, 本意是指谷物成熟。周朝以“年”名歲, 壹年的開頭叫“歲首”。

漢武帝劉徹主持制定了太初歷, 正式確定每年正月為歲首, 正月初壹為元旦。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采用公歷, 於是有了兩種年、兩個元旦, 為了加以區別, 又因為陰歷元旦正處於“立春”前後, 所以稱農歷元旦為“春節”。

1949年,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 正式采用公歷, 將每年的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元旦改稱春節。農歷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 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

寫元旦的最著名的詩是王安石的七絕《元日》:“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屠蘇, 酒名。

古俗,正月初壹, 家人先幼後長, 飲屠蘇酒。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節的習俗有吃餃子、拜年、放爆竹鞭炮等。2、人日, 正月初七。

古代禮俗規定:“正月壹日為雞, 二日為狗, 三日為豬, 四日為羊, 五日為牛, 六日為馬, 七日為人。”唐宋以前, 人們對這個節日很重視, 到這壹天, 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種東西混煮而成的壹種粥。

據說, 吃了這種粥可消除百病。並且制作壹種叫“人勝”的禮物相互贈送, 這種禮物是用金箔、銀箔剪成的人形發飾, 把它作為壹種吉祥物別在發髻上, 能夠在壹年裏求得幸福安康。

隋朝薛道衡有詩《人日思歸》, 寫得很動人:“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此詩采用對比手法,抒發思歸之情,用三處對比,壹是入春時間短與離家時間長對比,二是雁歸與人未歸對比,三是春花未發與思歸之念已生對比,抒發了強烈的思鄉之情。3、燈節, 又稱上元節、元宵節, 即正月十五日。

這壹天是“過年”活動正式結束的壹天, 過了這壹天,壹切生活都又如平日壹樣正常了, 所以, 在燈節, 人們盡情嬉樂。燈節的習俗有賞燈、吃元宵、耍獅子、舞龍燈、踩高蹺、放煙花爆竹等。

這壹天, 各街道放燈, 各店鋪放燈, 家家戶戶張燈結彩, 形成燈市, 入夜燈火通明如同白晝, 人們遊覽觀賞猜燈謎, 熱鬧非凡。元宵又稱湯圓, 宋代稱“元子”、“浮元子”。

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壹年團圓幸福。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這首詩采用的是什麽手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壹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梁啟超稱辛棄疾的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王國維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

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註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4、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兩次, 壹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這日, 人們帶著酒肉飯菜去祭祀土神, 禱求夏秋豐收。之後便相聚歡飲, 吹簫擊鼓, 盡情娛樂。

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這首詩借春社散後村落漸歸寧靜這樣壹個尾聲表現了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 同時表現了農民在豐收在望的情況下所必有的極度喜悅的心情。5、寒食節是清明的前壹天( 壹說前兩天) 。

寒食日不得舉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飯菜。本節日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因介子推抱木焚死, 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寒食與清明兩節, 本是分得很清楚的, 後來因為人們不太適應禁火寒食, 寒食節也就越來越淡化, 到清代, 寒食不再提倡, 民間也沒有禁火習俗了,寒食節便並入了清明節。相傳介子推寫了這樣的詩句送給晉文公:“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唐·韓翃(hóng)《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6、清明, 二十四節氣之壹,時間在每年四月五日( 農歷三月) 前後。

這時, 我國大 部分地區氣候變暖, 草木萌發, 壹片新綠, 給人以清凈明潔的新鮮感覺, 故稱此為清明。農業生產上, 正是春耕農忙時節。

清明節的習俗, 壹是祭墓、掃墓, 無 論官員衙吏還是仆傭乞。

4. 與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文名句..

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八個,歷史上描寫我國傳統節日的詩句很多,下面按照時間次序,每個節日選擇流傳較廣比較有名氣的其中壹首,供樓主參閱:

1. 描寫除夕的: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描寫春節的: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描寫元宵節的:

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 描寫清明節的: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描寫端午節的:

端午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描寫七夕節的:

七夕

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壹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壹年。

7. 描寫中秋節的: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描寫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5. 與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文名句有哪些

王安石的《元日》:春節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歐陽修 《生查子》:元宵節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杜牧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 文秀 端午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蘇軾 水調歌頭 中秋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