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對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十分喜愛,並在自己的《鐘山絕句》將其改為茅檐相對坐終日,壹鳥不鳴山更幽黃庭堅評價他的這壹改動為點金成鐵,從哲學的角度看這是因為忽視了運動與靜止的對立統壹關系。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但未被采納。宋神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繼續闡述變法主張,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升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陸續制定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並積極促成熙河開邊。變法初期,神宗對王安石言聽計從。然而在新法實施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導致反對者聲勢頗大,且變法派內部也出現分裂。
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罷相。壹年後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間在變法上的分歧而罷相,出判江寧。累封為荊國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
主要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壹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
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壹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幹枯,但不失大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