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邊塞詩:李賀《雁門太守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邊塞詩:李賀《雁門太守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詩詞鑒賞# 導語邊塞詩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的壹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邊塞詩壹般出自於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在唐代邊塞詩中,多以漢朝喻唐朝的類型。下面是 無 為大家帶來的邊塞詩:李賀《雁門太守行》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壹片金光閃爍。

秋色裏,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沈。

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註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壹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壹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角:古代軍中壹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裏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跡。

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不起:是說鼓聲低沈不揚。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沈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沈;不響亮。此句壹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臺,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壹作說法是,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壹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年)。

賞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壹首解者紛紜,卻莫衷壹是。對於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壹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壹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麽,“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壹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壹、“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沈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壹、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壹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壹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裏”壹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壹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壹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註引《古今註》“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壹“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壹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裏,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註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臺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臺為“黃金臺”。“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壹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