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凱旋而歸後的強烈願望詩句是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千裏足,送兒還故鄉。”定是木蘭對於勛位賞賜全無興趣,故天子怪而問其所欲,木蘭則告以不用作官,只願還鄉。願借千裏足(指快馬),婉言歸心似箭也。
木蘭不受官職,固然可謂鄙薄官祿,但也應知她還隱蔽著女性之身份,在當時條件下,女子又豈能做官(從軍本是萬不得已)。尤其長期離別父母,女兒之情深切矣。辭官壹節,仍是緊扣木蘭作為壹女性來寫的。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傳唱的樂府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這是壹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壹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做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詩》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
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壹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壹帶。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裏”(《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從軍的故事產生於北魏,《木蘭詩》也可能產生於北魏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