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詞修改:

詩詞修改:

這是壹首古人所做的詩,大約出自明清之際,說法很多,樓主的版本略有不同。

既然是古人所做,我們就不用修改了,古人在格律上比我們懂得多,即便在格律上有所不合,也是因為古人自己有自己的考慮,就算頸聯失粘,那也無妨,叫做折腰體。

通用的版本及解析如下:

賦性生來是野流 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 歌板停敲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 壹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 村犬何須吠不休

該詩網上版本極多,生來又作孤高,是野流又作本野流、是下流,手提又作手扶,飯籃又作竹籃,迎殘月又作吟殘月,歌板又作鼓板,停敲又作迎風、臨風,踢翻又作踏翻、踏開,擔盡又作挑盡,如今又作而今,不受又作不負,村犬又作野犬,何須又作何勞、如何。竊以為上文最佳。

更有甚者,網上有好事者托為己作,改為:

生來素性喜悠遊,

木杖拖鞋四處留。

兩腳踏翻塵世路,

壹肩挑盡古今愁,

飯籃向曉吟殘月,

竹板迎風唱晚秋。

辭卻至今嗟未食,

無需與犬結寃仇!

等而下之矣。生吞活剝,糟蹋古人,莫此為甚!

考該詩出處,網上說法有三:

壹、出自清·袁枚《絕命詞》。

按:袁枚壹生生活平靜安逸,雖年輕從政時憐民疾苦,但絕對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和政治抱負,不可能寫出這樣的絕命詩。或者袁枚集子裏真有此詩,沒有查過,不好下結論。容或有之,亦當是收錄他人所寫,後人誤以為袁詩。

二、宣宗宮人絕命詩

此詩出處還有壹種說法:明代的官女大都出自京城門庭清白的小戶人家,壹旦被選入宮,就意味著從此與家人生死永不得見。明初的宮廷沿襲了元代慘烈的人殉制度。官女郭愛被勒令為明宣宗殉葬時入宮僅20天,《絕命辭》是臨終時所作。字字血淚與父母訣別,寫罷擲筆於地,伸頸於繩中,大呼:“娘,吾去!娘,吾去……”話音未落,就被太監踢開墊腳的木床,自此後魂消影絕與父母陰陽兩隔。這件事和《絕命辭》見於《朝鮮李朝世宗實錄》。

壹個入宮僅僅20天的小女孩,是不能寫出這樣的詩來的。或者她入宮前讀過這首詩,臨刑倉皇之際,書此代作絕筆。然玩此詩味,頗不似明人手筆。《朝鮮李朝世宗實錄》曾載此詩之事,不知確否。

三、永嘉詩丐絕命詩

北京《通州府誌》裏錄有永嘉詩丐《臨終絕唱》壹詩,府誌裏記載,永嘉詩丐於某年死於通州郊外的壹破廟內,接到報案的通州州官在現場看到詩丐的《臨終絕唱》和壹冊詩稿後,不勝憐惜,於是擇地埋葬詩丐,樹碑雲:永嘉詩丐之墓。然不知永嘉詩丐姓甚名誰,何朝何代,何鄉何村人。

詩丐之說還有壹個版本:

(作者/谷峰)

最近,我閑讀《清朝野史大觀》,竟也讀到壹詩丐的詩,與永嘉詩丐的詩如出壹轍。《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詩丐》載:“又某年有詩丐斃於道路,遺《絕命辭》壹律雲: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行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兩腳踢翻塵世界,壹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該詩丐也不知姓名,著者也未說是永嘉詩丐。我在網上搜索到2009年4月15日《中華讀書報》上的《由乞丐詩人想到詩意環境》壹文,文中也引了這首丐詩(作者寓真引錯了第三句詩句中的兩個字,成了“飯碗傍晚剩殘月”),並考證出此詩丐系山西省晉城人,名叫馬體孝,字翁恒。生卒約在清雍正至乾隆年間,生員出身,死於江蘇省宿遷縣境內,宿遷縣令被此詩感動,遂為詩丐墓葬立碑,題曰:“丐詩人翁恒之墓”。

對比兩詩,除第壹句完全不同、第六句完全相同外,其余詩句只有個別字詞的差異,存在著抄襲問題。而且兩事相近,或許是編著者胡編亂造。惜手中無《通州府誌》,難以論斷,今錄此兩詩,供方家考證之。

老頭認為:

《臨終絕唱》壹詩,詩風雄健,哀而不傷。詩的作者姓甚名誰,甚至哪朝哪代都已無法確定。不過,從詩的風格來看,作者應該生活在清代中、晚期。

該詩意境高遠,雖流落江湖,卻以天下為己任。作者風骨孤高,心胸曠達,詩才敏捷,筆力雄健,或許是壹個清代中期以後,逃亡江湖的反清義士。不受嗟來,即不食周粟之意,村犬,當指搜羅、攻擊之人。

按:明亡以後,浙閩壹帶頗多抗清士人。袁枚或許曾聽聞此人此詩,甚至結識、容留此人。心慕其人,復愛其詩,不忍其湮沒,書之於家,後人不解,遂以為袁枚《絕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