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

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

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

正定城地處滹沱河北岸,北距石家莊市區15公裏。今日它雖然成為石家莊市轄的衛星城,但在歷史上卻是河北中南部著名的古城。自北齊高洋將常山郡、真定縣治所遷至今正定鎮以來,歷經壹千四百余年,壹直是府、郡、州、縣所在地,遼金時期曾兩次建為國都。

正定城東連河北沃原,西扼井陘古道,北通京師,南臨滹沱古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古城附近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歷史,給正定留下了燦爛的文化古跡和風格獨特的名勝古剎,歷有“三山不見”、“九水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之說。現存的隆興寺、廣惠寺華塔、天寧寺淩霄塔、開元寺鐘樓等均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城內的臨濟寺是佛教臨濟宗的發祥地,隋龍藏寺碑聞名中外,還有文廟大成殿、風動碑等省文物保護單位七處。

近年,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正定城內興建了“榮國府”、“寧榮街”仿古建築群。並先後興建了西遊記宮、封神演義宮、影視探秘宮等寓文化教育於遊樂的遊覽場所,初步形成了壹個歷史名勝與遊樂場所相結合的旅遊城。

傑閣崚嶒聳碧霄

正定城內原有壹處天寧寺(今廢),寺內的淩霄塔至今巍然聳立。淩霄塔,原名慧光塔,因是磚木結構,俗稱木塔。塔高59.4米(舊稱十八丈),居正定四塔(其他三塔為:須彌塔、華塔、澄靈塔)之首,高聳霄漢,故名淩霄塔。

淩霄塔始建於唐代宗年間。塔分九級,平面呈八角形,內有階梯可盤旋登頂觀景。今已整修壹新。

關於淩霄塔的興建,有壹段有趣的歷史緣由。唐天寶年間,安祿山反叛,很快便占據了真定(即正定),由部將張誌忠在此鎮守。後來安史(思明)兵敗,叛亂基本平息,但張誌忠仍據守真定頑抗,成為唐朝的心腹之患,新即位的唐代宗李豫欲禦駕親征。

出征前李豫到長安興教寺祈佛保佑,心中默念:“鏟除逆賊,血染真定”。此時,佛殿中忽然出現壹位長者,對李豫說道:“慈悲為人本,恩澤延三鎮。慧眼識真經,光照沭天恩。”說畢,隱身而去。李豫心中納悶,回到宮中抄錄好老者說的四句話,問遍朝中大臣,均不解其意。壹日,七歲皇子李適見桌上放著此四句詩,橫著順口便念:“慈恩慧光”,李豫恍然大悟,原來佛祖讓我到慈恩寺找慧光法師。慧光,原姓張,名壹平,本是真定富戶,當年因怒殺調戲其妻的真定胡知縣,逃到長安,遁入空門,後在慈恩寺當了法師。

李豫到慈恩寺找到慧光,請他親赴真定勸降張誌忠歸順大唐。慧光領旨星夜趕到真定,張誌忠得報有位老和尚前來勸降,怒氣沖天,遂升堂責問來使。慧光來到大堂,張誌忠驚呆了,來使原來是逃離家鄉多年的父親,父子相認,抱頭痛哭,各自訴說了分離後的遭遇。張誌忠自父親走後,母親含恨自盡,便改名換姓投奔安軍。慧光申明大義,張誌忠歸順了大唐,朝廷賜名李寶臣,並封成德軍節度使,仍鎮守真定。

李豫念慧光法師之功,批準慧光返鄉在正定城內建寺。因慧光功高德重,使天下安寧,新建的寺院賜名“天寧寺”。慧光圓寂之後,寺內建塔,取名慧光塔。慧光塔是正定城內最高的建築物,遠望寶塔直插雲霄,天長日久,後人便稱雲霄塔。清順治年間名士沈荃曾登雲霄塔頂,極目四望,感慨滿懷,寫下了《登正定天寧寺》詩:

《九樓四塔八大寺》古詩句出處:傑閣崚嶒聳碧霄,天邊花雨盡飄搖。千年龍象淩空矗,大陸雲山入望遙。金殿馨燈停禦蹕,穹碑文字識鼎朝。憑欄不盡登臨意,蕭瑟天風下泬寥。

遠像花山近是塔

華塔,又名多寶塔,坐落於正定城內民生街東側原廣惠寺內(寺已廢)。該塔始建於唐貞觀年間,金大定年間重修,現存塔身為金代遺物。

傳說唐代廣惠寺有個名叫慧智的小和尚,無心誦經禮佛,酷愛捏泥人及壹些動物,天長日久煉了壹手捏泥人絕技。有壹天,慧智閑來無事,信步來到城南滹沱河邊散步,忽然間滾滾東流的河面上呈現出壹座秀麗的寶塔,這就是所謂的“海市蜃樓”。慧智格外驚喜,急忙用河泥照眼前寶塔的樣式捏了壹個泥塔。回到寺裏,他便把泥塔放在床前,壹有空就捏個小動物或花朵貼在塔上,久而久之,塔上貼滿了各種小動物。慧智圓寂後,眾僧為紀念他就按泥塔原形建了座高40.9米(十三丈五尺)的磚塔。塔身鑲著磚雕或泥塑的大小不等的獅、象、馬、蛙等動物及各種佛像、人物和花草,遠望好像壹座花山,故名花塔。花與華同音,古時同義,演變成華塔。唐德宗北巡曾駐蹕真定,看到該塔五顏六色的動物和佛像,順口說道:“這塔上還有這麽多的寶貝呀!”故後人又稱“多寶塔”。

華塔造型奇特,結構富於變化,磚雕和泥塑藝術與塔融為壹體,這在國內並不多見。華塔雖已破損,但唐風猶存,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建築的重要實物。

臨濟祖庭話“棒喝”

臨濟寺是佛教禪宗的壹支派——臨濟宗的祖庭。臨濟寺原在正定城外臨濟村,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 。東魏孝靜帝元善篤信佛教,那時正定又是東魏重鎮,即下詔在正定興建寺院,並敕名“臨濟寺”,又從廣東詔關南華寺請來義寶法師任住持。

義寶法師從名山大寺來到這村鎮小寺,心中悶悶不樂,也不求有所發展,故香火日漸冷落。唐貞觀二年(628)義玄法師任寺住持,決心振興寺院。義玄先到五臺山學藝,回寺後創立了“棒喝”之法,即招收弟子之時,派寺內和尚持棒藏於門後,待來者入門,突然大喝壹聲,緊接當頭壹棒,以試其膽識及反應是否敏捷。反應快及無懼色者,方可收為弟子,反之則拒於山門之外。義玄壹面用棒喝之法廣收弟子,壹面整頓寺規,臨濟寺名聲大振。寺中和尚個個思維敏捷,武藝高強。

據傳,安史之亂叛軍曾圍攻真定,義玄率眾僧與城內官兵夾擊安軍,給真定城解了圍。太守顏臯卿奏明唐皇,封義玄為護國法師。後來義玄又到江西黃蘗山受法於希運禪師,得悟後回寺創立了臨濟宗。唐鹹通年間太尉墨君和舍城內宅院為寺,臨濟寺遷入城內民生街現址。義玄法師圓寂後,眾僧在寺內建法師衣缽塔,取名“澄靈”,意即“靈魂清澄”。遠望塔身青幽,故俗稱“青塔”。

澄靈塔有九級,高30.47米,全為青磚所砌。平面呈八角形,下有蓮座,四面有磚雕的門窗和圓柱,各角懸掛風鐸。頂部為仰蓮復缽塔剎,整體造型玲瓏秀麗。澄靈塔現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清初,由於連年爭戰,臨濟寺年久失修,寺院壹度破損不堪。著名詩人王士禎遊覽臨濟寺後,留有《正定題臨濟廢寺》嘆道:“野鶻巢危塔,行蠍上斷碎。”

五十年代後,有關部門曾多次撥款修葺,今已面貌壹新。臨濟宗十二世紀傳入日本後,在日本發展很快,僧徒眾多。近些年日本佛界臨濟黃蘗協會友好訪華團,先後多次赴正定臨濟寺祭塔拜祖。

開元寺內有神鐘

東魏興和二年(540)除在正定城外建臨濟寺外,又在城內興建了凈觀寺,隋更名解慧寺,唐又改名開元寺。寺內大殿已毀,現存鐘樓和磚塔(須彌塔)各壹座。鐘樓為唐代所建,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二層樓閣式,青瓦歇山頂,通高14米,磚木結構。鐘樓形制古樸莊重,構築精巧,展現出唐代建築風格,是河北現存木結構建築中最早的壹例。

鐘樓內懸掛著古鐘壹口。鐘高2.9米,鐘徑1.56米,外型古樸莊重,聲音宏亮。關於古鐘之來歷,當地有壹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壹次天降大雨,滹沱河泛濫成災,當洪水退後,河灘上發現了壹口大鐘淤在泥中。知府命人擡到了開元寺,請和尚撞鐘。不料鐘聲嘶啞,知府感到十分掃興。於是貼出告示,誰能敲響此鐘,賞銀百兩。數年過去了,也沒人敢來試鐘。壹天有位菜農趕著毛驢車進城賣菜,途中有壹白發老太婆搭他的車進城。當毛驢車走到開元寺門口,老太婆要進寺看看,並對萊農說:“妳若等不及,就進寺撞壹下那口大鐘,我聽見鐘聲就會出來。”三個時辰過去了,仍不見老太婆出來,菜農心裏著急,便闖進寺中掄起鐵棍照大鐘敲去,只聽得鐘聲灌耳,格外宏亮,震得樹葉落地,百鳥盤飛,全城轟動。

後來人們才知,那位老太婆是太行山裏人,她們的小山莊緊臨滹沱河,經常遭受洪災。老太婆的丈夫是位鐵匠,老兩口省吃儉用把多年積蓄的錢買鐵購銅鑄了兩口大鐘,分別懸掛在河兩岸,每遇河水上漲,鐵匠和妻子分別到南北兩岸為村民敲鐘報警。老鐵匠敲的那口鐘村民稱“公公鐘”,老太婆敲的那口鐘為“婆婆鐘”。壹日忽降暴雨,老鐵匠急忙到河對岸去敲鐘時,河堤潰決,老鐵匠被洪水卷去。老太婆跳入河中,欲搭救丈夫,並仍高喊著:“老漢——敲鐘!老漢——敲鐘!……”兩位老人消失在滾滾的洪流之中,那口婆婆鐘也被沖走了。開元寺鐘樓裏的那口大鐘即是婆婆鐘,大鐘見到主人,又恢復了往日宏亮的聲響,而其聲好像是在呼喊著:“老漢——敲鐘!”因此,正定人把開元寺大鐘視為神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