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增元的歷史

增元的歷史

增元創建於光緒9年左右,完成於20年(1894)。大雄寶殿前院“妙遊”太湖石上的題字“還農求學於魯”清晰地反映出來,其全文為:

“於穎虛廓園,依玉山取勝,絕無故意造成奇石之意,但此石建成,非所謂妙運造化者,即書中“妙”字為上。石高,縐薄透鹹。光緒二十年十月初三,曾撰錄,人撰書。”

曾樸(1872-1935)本名孟樸,筆名東亞病夫。是增元的二代主人。曾樸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和法國文學翻譯家,其代表作《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壹,備受推崇。民國初年,曾樸與母親同住時,花園西面的“梅花廳”被拆除後,修建了壹座紅墻青瓦的中西合璧的建築,俗稱“紅樓”。本世紀30年代初,著名建築師童茂先生遊覽曾園,在其《江南山水誌》中記載:“虛廓住宅,九萬裏,此為小王川舊址。清朝光緒年間,曾誌寫鑿塘造屋,俗稱曾源。最近摻進了洋房,有壹家改成了茶葉店。”這本書還附有它的手繪虛擬剖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沿池而建的青峰嶽明亭、邀月亭、君子仙人室、許廓村正殿、池中九曲橋上的逸逸亭等主要建築景點和假山依然存在,池北水面仍延伸至後門,但曾經存在於後池的長堤橋亭已不復存在。

曾樸於1935年死於虛廓園紅樓。壹兩年前,他曾經對外開放花園,開設茶館,可見他有心將花園公之於眾。但是沒過多久,抗日戰爭開始了,公園也沒有管理。解放前,學校使用花園。

建國後,從1952到1992,增元先後被常熟師範學校、縣委黨校、縣文教局、蘇州師範學校、蘇州師範學院使用。在這壹過程中,以水池為景觀中心的沿池景點建築和景物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其外圍主要是居民樓,有的因年代久遠已被拆除,有的因辦學需要被改建為教學和行政用房。1978以來,市政府積極實施常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壹直重視增園的保護、改造和修復。市政府、市委統戰部及市政府相關部門在曾氏後人的壹封信中表示,願意將曾氏園林移交給當地政府,以造福木子,紀念,弘揚當地優秀園林文化的愛國愛鄉之情。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他們開始與蘇州師範學院協商,研究規劃學校搬遷事宜。蘇州師範學院也積極支持常熟名城建設,爭取與之合作。1989年初,市政府上報常熟市西南新建的常熟職業學院與蘇州師範學院合並,以便蘇州師範學院從增園遷出,經江蘇省教委同意。根據約定,9月7日1991,市政府與常熟師範學院約定。常熟學院與常熟市建委代表省教委、常熟市政府於5月1992簽訂了《原蘇州師範學院校舍移交常熟市人民政府協議書》。5月底,增園正式移交給常熟市建委及其下屬的城市園林管理處。從而為恢復增元,進壹步推進常熟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