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郡望,又稱姓望或地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連用,即表示某壹地域範圍內的名門望族或該望族的發源地。
郡望始於魏晉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盛行,各個州郡都形成了壹批公認的高門大姓,當時稱為“士族”、“右姓”等,為標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們特意在姓的前面標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顯示貴族身份,顯示與同姓其他人的區別。
壹個郡可以有多個望族,如陳郡有陳郡謝氏、陳郡袁氏等。壹個姓也可以有多個郡望,如崔姓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時期,門閥制度衰落,而社會上仍多稱郡望。
毛漢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時間縱度的血緣單位,強調郡望以區別於其他家族,猶如壹家百年老店強調金字招牌壹般,郡望與士族相始終。
我們鄧氏的主要郡望 有:
南陽郡:
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壹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醜,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安定郡:
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時期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大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安定鄧氏始自騭公第7代孫鄧晉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肅烴川),此後便從新野鄧氏中分出,稱安定鄧氏。
鄧晉生生子名鄧羌,在十六國前秦時歷官並州牧、尚書左仆射。鄧羌裔孫鄧素,唐朝時任兵部郎中,封南陽縣伯,遷屬藍田(今屬陜西)。鄧素二子:鄧元挺、鄧元機,分別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時又有著作郎·鄧行儼,也稱鄧羌的後代。
高密郡:
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壹帶。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海郡。南北朝後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其時轄地在今山東高密市壹帶。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
西漢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三國時期魏國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壹部分設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壹帶地區,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平陽鄧氏:始自西晉尚書右仆射鄧攸,因家於平陽(今山西襄汾)而稱平陽鄧氏。鄧攸自稱是新野鄧禹之後,有兄子名鄧綏,也知名於兩晉之時。
長沙郡:
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壹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長沙鄧氏:東晉時,有荊州刺史鄧粲,曾任車騎將軍桓沖別駕,也是東漢太傅鄧禹的後裔。
陳郡:
秦朝時期置郡,治所在陳縣。西漢朝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壹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嶽之族所在。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陳郡鄧氏:兩晉時,有廣州刺史鄧嶽和著名將領鄧遐父子,也是漢太傅鄧禹之後;兩人祖居陳郡陳縣,亦即今淮陽縣。
洛陽郡:
秦始終置縣。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壹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後裔。
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
洛陽鄧氏:東漢大將鄧騭的後人中有壹支世屬洛陽,稱洛陽鄧氏。唐代時,有尚書右承、揚州長史鄧景山,便是以洛陽為郡望的鄧姓人。
宜春縣:
西漢時期置宜春縣。晉朝時期改名為宜陽。隋朝時期設袁州,改宜陽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時轄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壹帶地區。元朝時期為路。明、清兩朝均為袁州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
南雄縣: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縣。
宣城郡、南唐郡
這兩個郡號是南唐李改鄧之鄧氏的郡號。
其中宣城郡是以鄧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
南唐郡是由南唐時期李改鄧得之。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南陽郡鄧氏多以此為堂號,意指為南陽郡禹公後裔。
安定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宜春堂:以望立堂。
南雄堂:以望立堂。
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陳國堂、淮陽堂。
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魁宿堂
是福建汀州府蓮城縣(今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為其主體區域)德恢公於宋代為避戰亂遷江蘇阜寧鄧家竈壹脈獨有的堂號。今德恢公後人又從江蘇阜寧鄧家竈分遷散居於安徽、上海等地。
東漢堂
筆者在由貴州習水的壹個鄧氏宗親(鄧三祝公的後裔)提供的貴州習水鄧氏族譜中看到。據此支族譜記載,其世系與南陽郡鄧氏存在較大差異。
世德堂、敦本堂
敦本堂是今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友興公遷今湖南醴陵的鄧氏後裔在醴陵當地興建了尊奉松峰(友興)公為始祖的宗祠,友興公後裔以此為堂號。
其總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所有外遷各地敦本堂友興公後裔的總祠堂,自明朝創建至今已經數百年。
此支鄧氏分布於今天的湖南醴陵、瀏陽與環洞庭湖各縣市;江西萍鄉、湘東等地;還遠及四川成都周圍包括金堂和重慶包括巫山壹帶(原太昌鎮(今巫山縣大昌鎮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過五六萬之眾。
每年的農歷八月初壹是此支鄧氏在龍巖小池卓洋鄧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經當地鄧氏獨有的壹個盛大節日!
雲臺堂
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賢公後裔遷浙江武義後裔所創立的堂號。
九睦堂
湖南長沙金圫鄧氏的堂號
此支鄧氏位於今天的湖南長沙縣榔裏鎮金圫村,在歷史上相當富有,曾建有家族內部的免費學校。
愛德堂
今福建龍巖新羅區東肖鄧氏及紅坊悠遠鄧氏通用堂號,為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壹脈。
崇本堂
今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鄧氏通用堂號,此支鄧氏由今福建龍巖永定縣合溪鄉王社村遷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是福建簡公後裔壹脈,為當地旺族。
光裕堂
今福建三明閩沙鄧氏的堂號。閩沙鄧氏尊光布公為開基祖,此支鄧氏人丁興旺,代有人才。如當代鄧子基是我們中國財經界的泰鬥。
敦倫堂
今武義縣東南部金巖村鄧氏家族堂號,“敦倫堂”即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勸戒訓勉後代子孫。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也可謂敦睦人倫,家和萬事興。
此支鄧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裏東乾(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蛟洋古蛟新區東乾村)遷出。清初因族人經商來到浙江,寄居於金、衢、嚴(州)、處(州)四府,其中部分鄧氏定居武義南鄉二十都唐裏(今熟溪街道塘裏村),建宗祠名曰善繼堂。聯十公長子碧進從唐裏遷武義南鄉雙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聯七公長子虞章遷到武義南鄉雙坑管嶺腳村(上甘塔),他的四子誌榮遷居金巖村,為金巖村始祖。
武威堂”、“汝南堂”
鳳山廖鄧氏家族之鄧氏的堂號,當地98%之鳳山廖鄧氏、廖氏都以此為堂號! 四言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堂聯。全出典出鄧氏的望族南陽郡,以居新野時而著稱。
南陽世澤;
東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今河南南陽新野縣。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布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勛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後,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後,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雲臺28將”之首。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雲臺列首;
諫院知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初南陽新野人,字仲華,少年時遊學長安,與劉秀關系密切,後奉劉秀命,以前將軍率精兵入關,大破綠林軍王匡等部,平定河東,任大司徒。劉秀統壹全國後,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於雲臺(今洛陽南宮所建高臺,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佑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
五言
南陽承世澤;
東漢啟功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遷徙於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的宗親歷史考證.據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江西,或經福建而遷入廣東,而後入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歷史。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新野縣。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為鄧姓南陽堂的通用聯。
月斜詩夢瘦;
風散墨花香。
——明·鄧子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抗倭將領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於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歷冰雪;
赤手捕長蛇。
——鄧中夏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鐘懈,湖南宜章人。
憂樂關天下;
安危系壹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潘力生贈鄧小平聯。
東漢家聲遠;
南陽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鄧氏宗祠聯
六言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為無兒。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禁煙功勛卓著;
抗日史冊留芳。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名將鄧延楨,字懈筠,江寧(今南京市)人。福建三明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歷任兩文總督、閩浙等。1839年與林則徐,協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同年調任閩總指揮總督,加強海防,率軍擊退進犯廈門的英國艦隊。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被革職。下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事典。
鄧曼智能料事;
太後夙本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楚武王夫人鄧曼機智過人,料事必中。下聯典指晉代鄧訓之女幼好讀書,後貴為太後。
七言以上
平天下更雲臺首列;
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雲臺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後列雲臺之首(雲臺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瑞應星辰,雲臺拔萃,
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
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
光前裕後,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溯賜姓於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
紀封侯於東漢,雲臺之軍令尤新。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
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雲為善最樂;
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有翼;
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壹脈流傳愈盛;
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上聯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布情況。下聯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於蔓,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裏,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上聯典出並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典出並所頌的“萬裏”,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裏。“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東省),是鄧姓早期為官遷徙並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後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鑒,好看山色湖光。
——鄧賓谷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