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最有名的壹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體現了屈原壹個至清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求索精神。出自屈原《離騷》第97句。表達了屈原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積極上進心態。
《離騷》的其他經典詩句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我長嘆壹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麽的艱難!顯然,我們可從這裏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於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裏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
3、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變我的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誌向。
《離騷》的影響《離騷》是中國愛國主義詩篇的開山之作,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以及對後世文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後世文人無不對這首長詩推崇備至。唐代大詩人李白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的許多作品同《離騷》壹樣,往往大量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雲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征意義的雄奇圖畫。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在1926年出版《仿徨》時引《離騷》詩句作為書前的題詞,顯示出《離騷》所體現的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對魯迅的巨大影響。
《離騷》在文學史上開創“楚辭”(即騷體詩)體裁。漢魏以後甚至以“騷”概稱楚辭。晉郭璞《山海經註》引用《天問》《遠遊》,都稱《離騷》;梁劉勰《文心雕龍》有《辨騷》壹篇,所論包括全部《楚辭》作品;梁蕭統《昭明文選》列“騷”類,包含《離騷》《九歌》《九辯》等篇;宋朱熹《楚辭集註》卷壹到卷五總稱《離騷》,之後稱《續離騷》。其他像明吳仁傑《離騷草木疏》、明黃省曾《騷苑》、明張之象《楚騷綺語》、清賀寬《飲騷》等書,都是就全部楚辭而言的。《離騷》已經成為楚辭的代名詞,“騷人”也成為詩人的代名詞。
《離騷》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殉身無悔的態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草美人的喻托和悲秋傷逝的傳統等方面。《離騷》詩中包含的殉身無悔的執著和堅韌,激勵著後世詩人在詩歌中以這種頑強執著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社會,追求理想的人格和愛情。後世詩人還從詩中繼承了對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理想的追求精神,繼承發展了詩中以香草美人喻美好品質的比興手法。此外,中國古代詩歌的“悲秋”傳統,當亦源於《離騷》。
《離騷》不僅在中國備受推崇,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聲譽。隨著《昭明文選》的傳播,《離騷》在日本奈良時代即傳入日本。它傳入朝鮮、越南的時間也很早。在歐洲,自從1852年德國費茲曼在維也納皇家科學院報告上的德譯本《〈離騷〉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紀的兩篇中國詩歌》問世以後,法、英、意、俄、匈等譯本相繼產生,有的還不止壹種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