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上的那首詩是:?
秦淮無語話斜陽, 家家臨水應紅妝。
春風不知玉顏改, 依舊歡歌繞畫舫。誰來嘆興亡!
青樓名花恨偏長, 感時憂國欲斷腸。
點點碧血灑白扇, 芳心壹片徒悲壯。空留桃花香。
譯文:
秦淮河邊的落日斜陽默默無語,秦淮河邊的家家戶戶都畫上了紅妝。
春風不知道當時的紅顏已經衰老,畫舫裏依舊是壹片歡聲笑語。誰來感嘆國家的興亡呢!
唯有青樓女子多愁善感,感傷時節、為國憂憤,幾欲斷腸。
點點斑斑的血跡灑落在白扇之上,心中枉自悲涼。只留下桃花的清香。
這是《桃花扇》中侯方域寫給李香君的詩。
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桃花扇》是壹部接近歷史真實的歷史劇,重大事件均屬真實,只在壹些細節上作了藝術加工。以男女情事來寫國家興亡,是此劇的壹大特色。該劇作問世三百余年來長盛不衰,已經被改編成黃梅戲、京劇、話劇多個劇種,頻頻上演。
擴展資料:
《桃花扇》思想主題
《桃花扇》描寫了壹個朝代的滅亡,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不是某壹個人的過失,承擔最後悲劇結局的也不是壹個人,而面臨悲劇命運進行抗爭的也不只有壹個人。
所以,從悲劇主體來看,《桃花扇》的悲劇主體帶有群體性的特征。它描寫的是群體的悲劇。在個人與歷史的對抗中,人的力量永遠也無法最終戰勝宇宙和歷史,也永遠都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以,個人的毀滅是必然的。
在揭示了這樣壹種必然的結果後,《桃花扇》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在註定的悲劇結局下個人的命運史。劇中的人物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作者原諒了他們的這些錯誤,而向更深的層次尋求原因。
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桃花扇》是壹部命運悲劇。人物不管怎麽努力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而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正如前所說,不是個人,也不再是社會,而是歷史的必然的力量。
百度百科—《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