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這是壹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
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
“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壹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此地壹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裏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
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壹格。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
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壹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壹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君千裏,終須壹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麽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
這壹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
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壹“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
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
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壹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
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晏殊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消魂處。
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
垂揚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 註釋: 此詞以淒婉溫潤的筆調,在抒發傷春情懷的同時,流露出對時光年華流逝的深切慨嘆和惋惜,深微幽隱。 起筆“細草愁煙,幽花怯露”,寫的是:小草上的煙靄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顫。
這兩句表面看來都是寫外在的景象,但內含的卻是極銳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現了作者極細膩的情思,且與細密的對偶形式完美地結合為壹體。
那細草在煙靄之中仿佛是壹種憂愁的神態,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壹種戰驚的感覺 。用“愁”來表達草在煙靄中的感受,用“怯”來描寫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說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實際上是通過草與花的人格化,來表明人的心情。
晏殊另壹首《蝶戀花》之“檻菊愁煙蘭泣露”句,可以與此相參看,境界相同,只是壹個是秋景,壹個是春景。 “ 憑欄總是銷魂處 ”,收束前兩個四字短句,“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欄幹上所見到的景物 。
詞人只因草上的絲絲煙靄 ,花上的點點露珠,就“消魂”,足見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為上片結拍。
前面由寫景轉而寫人 ,這兩句則是以環境的襯托 ,進壹步寫人。“靜無人”是別無他人,唯有壹個憑欄消魂的詞人。
“日高深院”之靜,襯托著人的寂寥。“海燕雙飛”反襯出人的孤獨。
“時時海燕雙飛去”意為:海燕是雙雙飛去了,卻給孤獨的人留下了壹縷綿綿無盡的情思。 過片“帶緩羅衣,香殘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轉向室內,仍在寫人。
這裏的“帶緩羅衣”,以衣服寬大寫人的消瘦,暗示著離別之苦 。“ 香殘蕙炷”之“蕙”是蕙香,壹種以蕙草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內常用 。
“ 殘”即壹段段燒殘。“炷”指香炷,即“壹炷香”的“炷”。
“香殘蕙炷”寫室內點的蕙香,壹段段燒成殘灰,又暗示著室內之人心緒的黯淡 。以香爐裏燒成壹段壹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殘灰,比擬自己內心千回百轉的愁腸已然斷盡,比擬自己情緒的冷落哀傷,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
但作者在這裏只是客觀地寫出“帶緩羅衣,香殘蕙炷”,更見其含蓄 。唯其不直說出來 ,才不會受個別情事的局限,才能給人無限深遠的想象與聯想。
接著“天長不禁迢迢路”壹句為上二句作結,兩個對偶的雙式短句緊接壹個長句,嚴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攔。
“天長”與“迢迢路”,結合得很好 ,天長路遠 ,這是無論如何也難以阻攔的。“不禁”二字,傳達出壹種凡事都無法挽回的哀傷,緊接在“ 帶緩羅衣”的思念與“香殘蕙炷”的銷磨之後,。
2. 運用襯托手法的古詩句有哪些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haizhuyuntian 古詩的襯托手法襯托:即用甲事物來陪襯乙事物的壹種方法。
它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壹)正襯:即運用同類相近或相似的事物從正面來陪襯,即以正襯正,以反襯反,以美襯美,以醜襯醜,以喜襯喜,以悲襯悲。
古詩中常見的正襯形式有:1、美景襯歡情新城道中(山水田園詩)蘇軾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樹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喻太陽)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流自搖沙水清。
西崦(地名)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析:雨後初晴,東風吹拂,白雲似絨帽,太陽似銅鉦,桃花含笑,溪流澄清,農家春忙——壹幅“山鄉早春圖”。
壹路上,富有特色的景物正面襯托出詩人欣喜之情,同時也體現出詩人厭棄俗務,向往田園,熱愛大自然的情趣。說明:古詩“以美景襯喜情”的詩很少。
2、以衰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愁情)?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析:這十八個字,接連九個名詞,串聯九種景物,且景物蕭條寂寞悲涼之極,襯托出詩人心情之苦——斷腸。?清平樂?李煜?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壹身還滿。?析:梅花飄落紛紛如雪,竟落滿了壹身,由此可見,此人佇立階前已很久了,由此哀景襯托出詩人“觸目愁腸”。
3、以景物襯景物?如: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3623764?析:壹寫陸地,壹寫江水,兩相輝映,偉岸雄奇,氣象萬千。
以星光遙掛。
3. 有襯托手法的句子(不是古詩)1.秋天品味菊花,我為其風節而感動,“寧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偉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為其勇毅而擊節,自知風寒侵淩,依然前行報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為其氣韻而贊嘆,看那姚黃魏紫在春陽下綻放,在春風中搖曳,似將日月精華集於壹身,縱情恣肆地展示著生命的高貴與艷麗. 此花中三品,可贊可嘆.然而細品其生命過程,止於在自然形態之美中展示其節其氣,而未入由美至聖境界.如此境者,唯有荷花.妳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節而出,在纖塵不染的綠葉間綻放,在暖暖夏暉中雕謝,生來默默,歸去靜靜,不征不囂,無艾無怨. 2在這幽靜的湖上,唯壹活動的東西是天鵝,天鵝的潔白增添了湖 水的明凈,天鵝的叫聲增添了湖面的幽靜 3孜孜不倦的學習,妳們為了***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壹定會天加專心致誌,廢寢忘食,刻苦攻關 4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壹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壹些活氣. 5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壹大片,她像坐在壹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壹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壹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壹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6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在巖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 7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壹櫞破屋來住著,早晨走來,泡壹碗濃茶,向院子壹坐,妳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4. 誰有采用烘托手法的古詩啊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登高之所見聞。
天高氣爽,風聲獵獵,峽中哀猿長嘯,江渚清水環繞,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鳥迎風飛翔,詩句通過六個特寫鏡頭,渲染出秋天的肅殺蒼涼。不難看出,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這些景物描寫對於肅殺蒼涼的秋天來說,它們都是正面的描寫。
這樣的正面描寫就是渲染。 (2)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陌上桑》) 見了美麗的羅敷,行者“下擔捋髭須”,少年“脫帽著綃頭”,耕鋤者停下手中的農活,羅敷之美可以想見。
這裏沒有直接描寫羅敷的美貌,但羅敷之美通過行者、少年、耕鋤者的反應得到了有力的表現。行者等人的反應,對於羅敷之美來說,顯然是側面描寫,這樣的側面描寫就是我們所說的烘托。
(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 前兩句借“江碧”“鳥白”“山青”“花紅”來渲染怡人風光,表現愉悅之情。
在這裏,“江碧”“鳥白”“山青”“花紅”是怡人風光的具體表現形態,它們雖然各自獨立,但都從屬於“怡人風光”。從這裏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體(描寫對象)與主體(所要表達的事物)之間實際上是壹種從屬關系,托體是主體的具體表現,主體是托體的抽象概括。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壹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對於賞心悅目的美景來說,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都是正面描寫,表現手法顯然是渲染。
可是作者表現這美景又是為了什麽呢?原來,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美景對於情感而言,這是側面描寫,這又是烘托無疑了。
5. 初中高中詩詞中用了烘托手法的詩句,解析(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詩句通過六個鮮明的詞語 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這些景物描寫烘托出秋天的肅殺蒼涼的景象。
(2)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陌上桑》) 見了美麗的羅敷,行者“下擔捋髭須”,少年“脫帽著綃頭”,耕鋤者停下手中的農活,羅敷之美可以想見。這裏沒有直接描寫羅敷的美貌,但羅敷之美通過行者、少年、耕鋤者的反應得到了有力的表現。行者等人的反應,對於羅敷之美來說,顯然是側面描寫,這樣的側面描寫就是我們所說的烘托。
(3)《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淒清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4)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壹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壹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壹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壹種靜的境界。
6. 有關於運用了反襯手法或象征的詩句反襯是用壹個或多個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壹主要事物的壹種修辭手法,起反襯作用的事物居於對立對比地位,作用就是相比出主要事物或方面。
例如南北朝時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邪溪詩》
艅艎何泛泛,空水***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用蟬噪和鳥鳴來反襯林靜山幽。
再如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叔書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棄我去者,亂我心者,和抽刀斷水幾句都是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來烘托作者的對生命和世間的憂思。
如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壹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用描寫景物來反襯歷史的滄桑和世間空間的轉變。
如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用勞作來反襯奢侈浪費。
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用豪邁的寫法來反襯自身的不得報復,用典故來反襯自己有能力願為國做事卻無奈的感觸。
如唐代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用借喻和用典來反襯邊塞的荒涼和戰爭不斷帶來的感傷。
再如李清照的詞《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此種用芭蕉和北人不慣聽雨來反襯自己的思念故鄉和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哀怨。
7. 烘托的古詩詞手法用於藝術創作,是壹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泛指陪襯,使明顯突出。 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壹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於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裏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於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壹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壹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壹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壹種靜的境界。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王籍在這裏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壹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