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母親八旬古詩詞

母親八旬古詩詞

1.母親祝壽古詩詞

古風 母親謠

胡秉言

天真爛漫壹朵花,

素裝怡然潔無瑕。

紅線牽就結伉儷,

風風光光到婆家。

矜持賢惠鄰裏好,

十人見了十人誇。

舉案齊眉***生活,

互敬互愛懷六甲。

天賜精靈呱墜地,

壹時不離養嬌娃。

母血滴滴潤希望,

擦屎把尿不煩麻。

冬生火爐夏掌扇,

時刻照顧不拖沓。

壹有病災跑醫院,

心懷急躁放不下。

針線細縫子身衣,

清水洗凈衣潔華。

朝承寒露晚承暮,

接送數載韌不拔。

不辭辛苦勤勞做,

無怨無悔只為家。

夏承驕陽幹農活,

冬趁昏燈紡棉紗。

日復壹日年復年,

懦懦紫燕已長大。

身材佝僂步蹣跚,

青霜片片沁秀發。

寒門斜倚萱無色,

些許悲秋彌面頰。

庭院深深清冷寂,

六神無主體態差。

偌大房子獨自守,

兒女誰來關心媽?

2.12首關於母親的古詩詞

這樣的古詩有很多

1、《詩經·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2、《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關於母親的古詩詞有哪些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海霄網絡

關於母親的古詩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思母》

唐·與恭

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西上辭母墳》

唐·陳去疾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慈母愛》

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送母回鄉》

唐·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關於母親節的古詩詞

遊子吟 開放分類: 文學、古詩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遊的人。 2、意恐:擔心。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5、吟:說 6、歸:回來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

早年生活貧困,曾漫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

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

孟郊壹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於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籲嗟生風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

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壹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遊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遊枋口柳溪》、《石淙》等。

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壹。

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後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壹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於孟郊”說。

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

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 評析: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

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孟郊壹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

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

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壹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鳴,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

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

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

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

“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