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解析: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2、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淒淒。--劉安:《招隱士》
解析: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
3、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左思:《詠史》
解析:在極高的山崗上整飭衣服,抖落衣服的灰塵;又在長河中洗滌去腳上的汙濁。形容壹種
放任自由的人生態度。
4、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臯》
解析:小舟從這兒就不再有了,把余生寄托在江海。 體現了作者決心離開凡塵,不問世事,
在江海上度過自己的余生。壹種脫俗的境界
5、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解析:吃飯的時候面對著農田和曬場,壹邊喝酒壹邊聊著今年的收成。相約開年重陽的時候,
在來此賞菊花。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
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巖穴砍柴。歷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
稱為隱士。《辭海》釋“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沒有強調“士”,實在是不精確。《南
史·隱逸》雲: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而且壹般
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
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壹般人
隱。質言之,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
《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因而“隱士”不是壹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