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dàn)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二、譯文
範仲淹在他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裏生活貧困、沒有依靠。他從小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昏沈疲倦,就用涼水洗臉。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讀書。
做官後,常常情緒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不顧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由於讒言而被貶官,因為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僅僅自給自足罷了。他經常自己吟誦說:“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此文為歐陽修著)
擴展資料
文中人物
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同擔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
慶歷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