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壹首令人惆悵的詩。壹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壹樣出現、飄過,然後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
這首詩的“丁香姑娘”指的是詩人的理想,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是作者對於理想破滅的哀悼。但詩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即使自己知道理想不得不破滅,但心中仍然“飄”著希望。
擴展資料《雨巷》在藝術上壹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征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壹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
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註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
詩裏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壹般地飄過有著丁香壹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不壹定能夠具體說出,但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
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裏,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眼前。
作者簡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之壹。因詩作《雨巷》壹度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