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雨巷》詩歌賞析

《雨巷》詩歌賞析

戴望舒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充滿了婉約優美的詩風,但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影響,他早期的詩歌普遍表現出壹種孤獨、憂郁和壓抑。

這首詩既真實又虛幻,令人發呆。“我”似乎充滿了心事和無限的憂慮,但又不想說清楚或者說不出口。“我”似乎在期待著什麽,追求著什麽,但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卻顯得那麽遙遠和渺茫。“她”出現了,也許是幻覺,也可能是真的,但“她”出現得那麽快,又逝去得那麽快,壹閃而過,又消失在眼前,“像夢壹樣悲傷迷茫”。“我”只覺得對不起自己,覺得對不起自己。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壹個真正的參照物,壹個美麗、高貴、憂郁的姑娘,是詩人期待已久的。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姑娘”看作詩人心中壹種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在生活苦悶時對未來的朦朧憧憬。

詩的開頭是“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壹條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遇到壹朵帶著悲傷和怨恨的丁香。”

女孩。“這是雨季江南壹條巷子裏的壹幕。細雨中,“我”帶著孤獨憂郁的心情,帶著微弱的希望,獨自走在壹條長長的偏僻小巷裏,“我希望遇到壹個像丁香壹樣/帶著憂傷的姑娘。”詩的開頭就指出,詩的主旨是表達詩人所追求的“希望”。籠罩在細雨中的“雨巷”是“很長,很長”,沒有盡頭,暗示著沒有希望。”孤獨”和“寂寞”暗示詩人的知音難覓,孤獨而仿徨。什麽是希望?我希望是那個“紫丁香壹樣的,有壹顆悲傷的心的女孩”那麽,這個“女孩”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少女”有著怎樣的悲傷?這是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詩人對愛情的渴望嗎?也許都有,也許都沒有。那麽,就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在雨巷裏,躲在壹旁,靜靜地窺視。

第二節:“她有丁香壹樣的色、香、悲,在雨中憂傷,憂傷而猶豫。”詩人反復將紫丁香比作女孩。丁香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中國古詩中有很多詠唱丁香花的名句:“丁香花落雨空愁”,“丁香花弱亂,枝頭欲落”,“香蕉不顯丁香花,同春風愁”等等。紫丁香花開在仲春,詩人面對紫丁香時常傷春,說紫丁香是煩惱。紫丁香是白色或紫色的,顏色並不輕浮,所以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貴、悲傷三位壹體的象征。詩人筆下丁香般的少女,外貌如丁香般美麗,性格如丁香般優雅聖潔,心境如丁香般憂郁。她在擔心什麽?是傷心忘恩負義的老公,還是想得到滿足的老公?也許是,也許不是。她的悲傷像她的外表,像她的內心,優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季“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和我壹樣撐著油紙傘,和我壹樣默默傷心,冷漠,傷心,憂郁。”這個丁香壹樣的女孩,在“我”的長久期待中,終於來了。她是“喜歡我,喜歡我”。看完這些,我們突然意識到,這個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個丁香姑娘。我美麗如少女,高貴如少女,憂傷如少女。他的心就是我的心,那個女孩就是我的心。那個女孩是我的心上人?女孩是我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不是。我們不必說得那麽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麽準確。因為詩終究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是可解的,不可解的,也不需要解。”尤其是在戴望舒早期的詩歌中,大多不是對現實的直接模仿,而往往是隱藏靈魂的宣泄。正如壹位詩人所說,“壹個人在夢中顯露出他的潛意識,在詩中顯露出他隱藏的靈魂,但也只是如夢壹般朦朧。從這種情況下,我們欣賞詩歌...是在表達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默默地走近,走近,並投去壹口氣。她像夢壹樣漂泊,像夢壹樣悲傷迷茫。”“她無聲無息地走近”——似乎“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的和諧心跳”,兩顆心壹直在靠近,彼此靠近,彼此理解,但最後擦肩而過,讓“我”失望,她也“拋了壹口氣”,彼此的距離重新拉開。兩個遊子都得了同樣的抑郁癥,不忍離開對方,又不得不離開對方,於是同病相憐。但是因為同樣的癥狀,無法挽回對方,不得不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猶豫又在猶豫中追求,追求..."她飄忽不定/如夢似幻,/如夢似幻的悲傷和困惑."“我”與女孩的相遇,是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深層思考產生的幻覺,還是只是壹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漂浮的丁香花田,這個女孩漂浮在我身邊;她默默地走開了,走得很遠,來到毀壞的籬笆前,走過了那條下雨的小路。”“我”目送丁香姑娘漸行漸遠,她來到了雨巷的盡頭,“走向頹敗的籬墻”。《腐朽的籬笆》給人的心靈以極大的震撼。丁香姑娘如此美麗,美好的事物自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和聖潔的土壤中,但丁香姑娘卻“到了腐朽的柵欄”。這種巨大的反差引起人們的聯想!那個被毀壞的柵欄真的是那個女孩的家嗎?丁香姑娘有危險嗎?會不會是丁香姑娘的人生命運多舛,遭受了沈重的打擊?這是壹個可悲的女孩的不幸,還是感嘆她生不逢時?

第六節“在雨的悲歌中,她的顏色褪去,她的芬芳散去,連她嘆息的眼神和丁香的惆悵。”這壹節從字面上描述的是女孩的消失,實際上描述的是美和希望的毀滅。在“腐朽的籬墻”裏,“她的顏色褪了色,/她的芬芳散了,/消散了,甚至她的/嘆息的眼睛,/丁香的憂郁。”女孩的壹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破壞了!詩人追求的希望徹底破滅了!這種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很長很長很寂寞的雨巷裏,希望飄過壹個丁香般結的姑娘。”女孩消失了,希望破滅了,但“我”依然沒有放棄追求。詩末第壹句,我依然獨自徘徊在漫長而寂寞的雨巷,在失望中期待希望。“每壹次”都改成了“漂泊”,讓詩意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境中結束。抒情意境

《雨巷》營造了壹種象征色彩濃厚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隱喻性地把當時黑暗而沈悶的社會現實描繪成壹條狹長而孤獨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詩人自己就是這樣壹個孤獨的人徘徊在雨巷。他在孤獨中抱有美好的希望。希望眼前有壹個美好的理想。詩人筆下的“丁香般”的少女,正是這壹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詩人知道,這個美好的理想很難實現。她和自己壹樣充滿了悲傷和惆悵,轉瞬即逝,像夢壹樣飄走了。留下的只是還在黑暗的現實中徘徊的詩人自己,還有那無法實現的夢想壹般飄走的希望!

象征主義方法抒情

《雨巷》的壹個重要藝術特色是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主義是19世紀末興起於法國詩壇的壹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日的頹廢來反抗資本主義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運用含蓄隱喻等手段表達內心瞬間的感受。這壹藝術流派是在五四運動退潮時傳入中國的。李金發是大量運用象征手法寫詩的第壹人。戴望舒的早期作品明顯受到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他創作的壹個重要特點是註重挖掘詩歌中隱含隱喻的能力,用象征意象和意境表達自己的感情。《雨巷》體現了這壹藝術特色。詩中撐著油紙傘的詩人,寂寞而悠長的雨巷,飄著丁香般憂傷如夢的少女,都不是現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義的抒情意象。我們可能無法詳細講述這些意象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欣賞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模糊詩意。那種社會現實的氛圍,那種孤獨漂泊的心境,那種追求和可望不可及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中,既清晰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不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想象創造符號,符號拓展想象。作為用象征方法表達情感的結果,詩人的情感心境更加含蓄,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世界,感受到了詩的芬芳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家也采用了法的象征主義。他翻譯了這個學校的詩。他也註重音節的整齊,但不是鏗鏘而是輕快清晰;也有點朦朧,但是可以理解。”“他想抓住微妙的地方。”(《中國新文學概論叢書·詩集》)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沈而不頹廢,深情而不輕浮,真正抓住了象征主義詩歌藝術的精妙之處。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深受古典詩歌藝術營養的熏陶。在《雨巷》中,詩人塑造了壹個象征性的抒情形象,壹個有著丁香般憂傷心靈的女孩。這顯然是受到了古詩詞中壹些作品的啟發。用紫丁香結,紫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憂慮。南唐李靖甚至把丁香結和雨中的憂郁聯系在壹起。他的《浣溪沙》:

卷起珍珠做窗簾,掛上勾連,在高樓裏,我看起來像以前壹樣,憂郁依舊深鎖。風中落花如此憔悴,它的主人是誰?想長遠點!

信使沒有給遠方的行人帶來消息,雨中的紫丁香讓我想起了悲傷。我在黃昏中回望三峽,看到河水從天而降。

在這首詩中,雨中的丁香結被用作人們悲傷的象征。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中吸收了描寫悲傷的意境和方法,並加以運用,形成了《雨巷》的意境和想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難道我們就可以說,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是現代白話版的唐詩名句“丁香在雨中空悲涼”的拓展和淡化嗎?我以為我不能這麽看。詩人在構思《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時,既吸取了前人的汁液,又創造了自己的。

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營造了壹種虛實相生、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壹個人徘徊在雨巷,仿佛滿腹憂愁,卻又不想說出來。

第壹,古人在詩詞中用丁香結本身作為悲傷的象征。雨巷想象壹個像丁香壹樣悲傷的女孩。她有丁香般的憂傷,也有丁香般的美麗和芬芳。就這樣,從單純的悲傷的隱喻,到用悲傷來體現美好的理想。這個新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其次,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鮮活的現代語言,描繪了壹個在這場雨裏突然死去的定西姑娘的形象,這與詩人早期創作的舊古典詩歌等作品充滿了舊的詩情畫意,表現出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在雨中空悲涼”,沒有比“丁香壹樣悲憤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的希望和幻滅。這壹形象在表達時代悲哀領域是不可多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詩中,雨中的丁香結寄托了詩人對現實生活場景的感受。《雨巷》中飄在雨中的丁香般的少女形象,帶來了更多詩人想象的元素。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力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產生的藝術真實形象。戴望舒說:“詩通過想象來自現實,不僅來自現實,也來自想象。”我們說《雨巷》的意境意象是對古典詩歌的借鑒和超越,主要是因為它是詩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它是藝術想象的產物,比生活更美。

音節的優美

《雨巷》最早被人們稱贊,壹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優美的音節。葉聖陶稱贊這首詩“為新詩的音節開啟了新時代”。雖然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優美的音節還是很有見地的。《雨巷》由七節詩組成。第壹節和最後壹節除了“遇見”改為“浮動”之外,完全相同。這樣結尾重復,同壹個主題在詩中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增加了詩人猶豫和幻滅的表現力。全詩每節有六行,每行字數不壹且不均勻,韻腳壹般在相隔不遠的行中重復。每節下註兩到三次,從頭到尾沒有押韻變化。全詩很短,有些短句還切斷了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但有些相同的詞在押韻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憂郁”、“憧憬”,有意讓壹個聲音在人們的聽覺中重復出現。這創造了壹個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它讀起來像壹首輕柔而有思想的小夜曲。壹段孤獨而痛苦的朗誦旋律在整首歌中反復回蕩,縈繞人心。

為了加強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從外國詩歌中吸收了壹些技巧,在同壹首詩中使相同的詞語交替相遇。這種語言的反復和重復,就像交織在壹起的抒情樂句的重復,聽起來悅耳和諧,更增添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主義自由詩和“新月派”豆腐幹風盛行的時候,戴望舒發了《美麗的雨巷》,開辟了新詩音樂表達的新天地。雨巷出品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熱情響應革命的青年們壹下子從烈火的高潮跌入了黑夜的深淵。他們中的壹些人找不到革命的未來。他們在痛苦中迷失,他們在失望中渴望新的希望,他們期待陰霾中漂浮著美麗的彩虹。《雨巷》反映了壹些進步青年的這種心態。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才二十壹、二十二歲。1927年3月,因宣傳革命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四壹二”政變後隱居江蘇松江,在孤獨中咀嚼“中國人在這個時代的苦惱”。(王叔草序)他此時寫的《雨巷》等詩,自然充滿了仿徨、失望、悲傷、痛苦的感情。這種仿徨感傷的感覺,壹般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射。《雨巷》用簡短抒情的吟唱再現了這些年輕人心中的典型聲音。在這裏我們真的聽不到真實苦難的描寫,聽不到反抗黑暗的吶喊。這是壹種深深的告白,壹種失望的告白。但是,從這種反思和自省中,難道不能清晰地看到壹些年輕人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流淌在詩中。就算是當時的年輕人也不是那麽容易被騙的。人們看完《雨巷》不想永遠在雨巷裏徘徊。人們會討厭這條雨巷,渴望走出雨巷,去壹個沒有雨和悲傷的寬闊明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