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把下面的文字是文言的部分全部翻譯成白話文

把下面的文字是文言的部分全部翻譯成白話文

粥在我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謂淵源流長。自古就有將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養胃氣妙品”、“世間第壹補人之物”,《周書》中有“皇帝始,烹谷為粥”的記載,這是關於粥的最早的記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日起食粥壹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有極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更有養生專家認為“粥後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壹樂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蘇東坡在食粥後寫下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的著名詩句;宋代愛國詩人陸遊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只將食粥致神仙”的詩句;清代養生家黃雲鴣在《粥譜》壹書中對喝粥做出了更為精辟的闡述;“壹省事,二味全,三津潤,四利隔,五易消化”。

目錄·廣東粥

·潮州粥

·福建粥

·江南粥

·其它

粥かゆ

ㄩˋ

古同“育”,生養。

古同“鬻”,賣。

zhōu

ㄓㄡˉ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質食品:小米~。

像粥的東西:泥~。亂成壹鍋~。

鄭碼:YZUY,U:7CA5,GBK:D6E0

筆畫數:12,部首:米,筆順編號:515431234515

粥少僧多

zhōushǎo-sēngduō

[the gruel is meagre and the monks are many—not enough to go round] 準備的粥少,化齋的和尚多。比喻人多東西少而不夠分

<形>

柔弱的樣子 [delicate]。如:粥粥(柔弱無能的樣子。又指雞相呼聲)

<名>

(形聲。字本作“鬻”。從鬻(古文“鬲”字),米聲。鬲,古烹飪器。本義:稀飯) 同本義 [gruel;porridge;congee]

粥,驙也。——《廣雅》

驙粥之食。——《禮記·檀弓》。疏:“厚曰驙,稀曰粥。”

崇為客作豆粥。——《晉書·石崇傳》

恃粥耳。——《戰國策·趙策》

粥以糊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粥飯僧(只吃粥飯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粥鼓(謂僧寺集眾食粥時擊鼓);弱餳(甜粥)

〈動〉

同“鬻”。賣 [sell]

則使其賈粥之。——《周禮·巫馬》

不粥祭器。——《禮記·曲禮下》

田裏不粥。——《禮記·王制》

戎器不粥於市。

又如:粥畫(賣畫的)

養育 [bring up]

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養也。——《大戴禮記》

嫁出 [marry off]

請粥庶弟之母。——《禮記》。鄭玄註:“粥,謂嫁之也。”

粥(conjee)或稱糜,是壹種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濃度,而不同地方對其他地方的粥也有不同的別稱。其他常見別名還有:稀飯及撩命湯。

廣東粥

廣東人(潮汕地區人士除外)煮粥壹向都愛把米煮爛,使粥變得綿滑。這種粥容易消化。而朝鮮人在生病時也都只喜歡吃類似這壹類型的粥而不進食米飯。

廣東粥有時不加配料,稱為“白粥”(俗稱米皇),或只加少量陳皮或銀杏伴煮,吃時以幼鹽佐食。白粥配油條是廣東常見的早餐。其他廣東粥有:

艇仔粥: 據說起源自以前廣州荔灣的小販,撐著小艇(艇仔)賣的特色粥品,稱為“荔灣艇仔粥”。內有碎牛肉、花生、魷魚等。

及第粥:據說以前有壹書生落難行乞,得人施舍壹碗粥,內放有各式內臟等廚房雜燴。後書生高中狀元及第,以及第名此粥。

豬紅粥

芥菜粥

燒骨粥

牛肉粥

黃鱔粥

皮蛋瘦肉粥

魚片粥

水蟹粥

柴魚花生粥

油鹽粥: 只加少量的鹽和壹點點的油,通常在生病了的時候吃

潮州粥

潮汕及福建人的粥稱為“糜”,米粒剛煮得爆開後,要馬上收火,其貌似湯泡飯的粥水,粥身較稀,水量比廣東粥多,吃時佐以幹花生、菜脯或梅菜;也有壹味蠔仔粥,在粥內放入新鮮蠔仔,味帶鮮腥,常以芫荽和胡椒辟腥。

福建粥

粥在福建稱為“糜”,水量比廣東粥少,如日本粥壹樣濃,甚至可以單以筷子食用。福建白粥材料只有白米和清水,著重米香和外觀,與廣東粥相反,不能把米煮爛,不能過分攪拌以免破壞米粒的形狀,由於水量少,必須長時間監察爐火,輕輕攪拌以免燒焦,吃時佐以菜脯、炒花生、肉松、小魚幹、煎雞蛋或蚵仔煎等等。福建鹹粥就是加入了其他材料的粥,粥身比福建白粥稀,但還是比廣東粥較濃,材料隨個人喜好,例如香菇、魚和瘦肉等等,通常會用醬油調味,因此稱為“鹹糜”,顏色多為淡棕色,吃時加上蔥花,佐以菜脯和炸花生,鹹糜容易食用,特別受兒童和老人歡迎。

江南粥

江蘇、上海及浙江等地用稻米煮成濃稠的白粥,壹般不加高湯、澆頭等。有時加入白糖煮制,稱為“糖粥”或“甜粥”。 相傳範仲淹早年求學時,食用冷卻後結成凍狀的厚粥,這樣比較便於等量切割及攜帶。江南人民至今還這樣操作。 錢塘江以北地區(“浙西”,包括蘇南、皖南、上海)用剩飯(吳語叫“飯糍”)煮成的稀飯,稱為“泡飯”或“水泡飯”,有獨特焦香,是這些地區通常的早餐主食。江南人不把這種食品歸入“粥”的範疇,但在北方有時混淆。浙東地區(舊紹興、寧波兩府)民俗早餐不吃“泡飯”,只吃現煮的米飯或粥。

其它

兒童的吃法:很多家長為了讓兒童成長時多吃飯,就在粥裏加肉松,肉松拌白粥。

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粥是病人的食品,在粥中打入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