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秋詞(其壹)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這首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寫壹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這是從這位少女的悲慘的壹生中剪取下來的壹個不眠之夜。
在這個不眠之夜裏,詩中人憂思如潮,愁腸似結,她的滿腔怨情該是傾吐不盡的。這首詩只有四句,總***二十八個字,照說,即令字字句句都寫怨情,恐怕還不能寫出她的怨情於萬壹。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寫景上,只留下最後壹句寫到人物,而且就在這最後壹句中也沒有明寫怨情。這樣寫,乍看象是離開了這首詩所要表現的主題,其實卻在藝術效果上更顯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現了主題。這是因為:前三句雖是寫景,卻並非為寫景而寫景,它們是為最後人物的出場服務的。就通首詩而言,四句詩是融合為壹的整體,不論寫景與寫人,都是為托出怨情服務的。
這首詩,題為《秋詞》。它的首句就以井邊梧桐、秋深葉黃點破題,同時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氣氛的作用。它壹開頭就把讀者引入壹個蕭瑟冷寂的環境之中。次句更以珠簾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時間已是深夜,從而把這壹環境描畫得更為淒涼。接下來,詩筆轉向室內。室內可寫的景物應當很多,而作者只選中了兩件用具。其寫熏籠,是為了進壹步烘染深宮寒夜的環境氣氛;寫玉枕,是使人聯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單。作者還用了“無顏色”三字來形容熏籠、玉枕。這既是實寫,又是虛寫。實寫,壹是說明這是壹個冷宮,室內的用具都已年久陳舊,色彩黯淡;二是說明時間已到深夜,爐火、燈光都已微弱,周圍物品也顯得黯然失色。虛寫,則不必是器物本身“無顏色”,而是伴對此器物之人的主觀感覺,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寫到這裏,詩中之人已經呼之欲出了。
最後,讀者終於在熏籠畔、玉枕上看到了壹位孤眠不寐的少女。這時,回過頭來看前三句詩,才知道作者是遙遙著筆、逐步收縮的。詩從戶外井邊,寫到門戶之間的珠簾,再寫到室內的熏籠、床上的玉枕,從遠到近,句句換景,句句騰挪,把讀者的視線最後引向壹點,集中到這位女主角身上。這樣就使人物的出場,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滿而發之效。
在以濃墨重筆點染背景,描畫環境,從而逼出人物後,作者在末句詩中,只以客觀敘述的口氣寫這位女主角正在臥聽宮漏。其表現手法是有案無斷,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見。這壹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註意點是漏聲,吸引諸者註意力的也是漏聲,而作者正是在漏聲上以暗筆來透露怨情、表現主題的。他在漏聲前用了壹個“清”字,在漏聲後用了壹個“長”字。這是暗示:由於詩中人心境淒清、愁恨難眠,才會感到漏聲淒清,漏聲漫長。同時,這句詩裏還著意指出,所聽到的漏聲是從皇帝的居處——南宮傳來的。這“南宮”兩字在整首詩中是畫龍點睛之筆,它點出了詩中人的怨情所註。這些暗筆的巧妙運用、這壹把怨情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寫法,就使詩句更有深度,在篇終處留下了不盡之意、弦外之音。
長信秋詞(其二) 王昌齡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禦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秋詞(其三)
作者: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 且將團扇***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全部註釋
1.長信:漢代有長信宮,成帝時班婕妤在長信宮中苦悶寂寞,作了許多詩歌以自傷,今存《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三篇。後者又名《團扇歌》,見於《文選》,後人疑為偽托之作。
2.團扇:傳為班氏《怨歌行》雲:"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詩以團扇為喻,寫宮女受冷落被棄置的情景。
3.昭陽:漢宮殿名,《三輔黃圖·未央宮》:"武帝時,後宮八區,有昭陽……等殿"。班固《西都賦》:"昭陽特盛,隆於孝成"。呂向註:"昭陽,殿名,成帝作也"。漢成帝時趙飛燕得寵,先為婕妤,後為皇後,居昭陽殿,平帝即位後被廢為庶人,自殺。
唐代詩人常借漢言唐。此詩借漢成帝時班婕妤、趙飛燕故事,並用《怨歌行》詩意,代後宮女性壹抒孤寂之情懷。每天平明時分,得不到皇帝寵愛的宮女持帚清掃庭院,然後就只有與團扇為伴,消磨歲月了。那姣好的容顏還不如空中飛過的寒鴉幸運,因為它們尚能從昭陽殿上飛過,君恩如日,它們的翅膀尚有機會沐浴壹點光澤。這是壹種生命無著的深沈的幽怨和無奈,是古代宮中多數女性不幸生活的寫照。詩人以冷峻之語出之,以無情之物比之,團扇、寒鴉極不足道,用於此處,則令人驚心動魄。《唐三體詩評》:"'平明'二字中便含'日影','秋'字起'團扇','寒鴉'關合'平明','寒'字仍有'秋'意。詩律之細如是"。《峴傭說詩》:"'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羨寒鴉羨得妙;'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怨沅湘怨得妙。可悟含蓄之法。
王昌齡長於體會人情,並善於代女性言情。他寫女性的詩很出名,其中宮怨詩尤其被人稱道。如《長信秋詞五首》其壹:"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其五:"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又《春宮曲》:"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西宮春怨》:"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照陽"。《西宮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
另附孟遲《長信宮》可參讀:君恩已盡欲何歸?猶有殘香在舞衣。自恨身輕不如燕,春來還繞禦簾飛。
長信秋詞(其四)
王昌齡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同樣是抒寫失寵宮嬪的幽怨,表現她們內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齡筆下,卻很少藝術上的雷同重復。《長信秋詞五首》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寫了宮怨,這壹首則帶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細致刻畫心理的特點。
第壹句就單刀直入,抒寫失寵宮嬪的內心活動。“真成薄命”,是說想不到竟真是個命運不幸的失寵者。這個開頭,顯得有些突兀,讓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來她不久前還是得寵者。但宮嬪得寵與否,往往取決於君主壹時好惡,或純出偶然的機緣。因此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宮嬪就特別相信命運。得寵,歸之幸運;失寵,歸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寵之時,也總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生怕失寵的厄運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真成薄命”這四個字,恰似這位失寵宮嬪內心深處壹聲沈重的嘆息,把她那種時時擔心厄運降臨,而當厄運終於落到頭上時既難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認的復雜心理和盤托出了。這樣的心理刻畫,是很富包蘊的。
失寵的命運降臨之後,她陷入久久的尋思。因“思”而入“夢”,夢中又在重溫過去的歡樂,表現出對命運的希冀,對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編織得寵的幻影。但幻夢畢竟代替不了現實,壹覺醒來,眼前面對的仍是寂寞的長信宮殿,梧桐秋葉,珠簾夜霜,聽到的仍是悠長淒涼的銅壺清漏。於是又不得不懷疑自己這種僥幸的希望原不過是無法實現的幻夢。以上兩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復雜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而又層次分明。
就在這位失寵者由思而夢,由夢而疑,心靈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時刻,不遠的西宮那邊卻向她展示了壹幅燈火輝煌的圖景。不用說,此刻西宮中又正在徹夜宴飲,重演“平陽歌舞新承寵”的場面了。這情景對她來說是那樣的熟悉,使她壹下子就喚起了對自己“新承寵”時的記憶,仿佛回到了當初在復道(宮中樓閣間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寵的日子。可是這壹切此刻又變得那樣遙遠,承寵的場面雖在重演,但華美的西宮已經換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寵者在寂寞淒涼中對往事歷歷分明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戀,也蘊含著往事不可回復的深沈感慨和無限悵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傷。
這裏隱含著好幾重對比。壹重是失寵者與新承寵者的對比。壹重是失寵者過去“復道奉恩”的歡樂和目前寂處冷宮的淒涼的對比。還有壹重,則是新承寵者的現在和她將來可能遇到的厄運之間的對比。新承寵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過去,焉知將來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這壹層意思,隱藏得比較深,但卻可以意會。
這重重對比映襯,把失寵宮嬪在目睹西宮夜飲的燈光火影時內心的復雜感情表現得極為細膩深刻,確實稱得上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但卻不讓人感到刻意雕琢,用力刻畫。詩人似乎只是把女主人公此刻所看到、所自然聯想到的情景輕輕和盤托出,只用“知”和“分明”這兩個詞語略略透露壹點內心活動的消息,其余的壹切全部蘊含在渾融的詩歌意境中讓讀者自己去玩索、體味。正因為這樣,這首帶有直接抒情和細致刻畫心理特點的詩才能做到刻而不露,保持王昌齡七絕含蓄蘊藉的壹貫風格。
長信秋詞(其五) 王昌齡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裏不勝情。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怨歌行
內容:
十五入漢宮,花顏笑春紅。
君王選玉色,侍寢金屏中。
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
寧知趙飛燕,奪寵恨無窮。
沈憂能傷人,綠鬢成霜蓬。
壹朝不得意,世事徒為空。
鹔鸘換美酒,舞衣罷雕龍。[1]
寒苦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腸斷弦亦絕,悲心夜忡忡。
作品註釋
註釋:
[1]鹔鸘:鳥名。雁的壹種。這裏代指以其羽毛制成的衣裳。罷:通“疲”。雕龍:謂舞衣上雕畫的龍紋。
簡析:
詩寫壹個宮女由得寵到失寵的悲劇命運,與詩題的“怨”字緊相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