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堂北畫樓東,換骨神方上藥通。
露氣暗連青桂苑,風聲偏獵紫蘭叢。
長籌未必輸孫皓,香棗何勞問石崇。
憶事懷人兼得句,翠衾歸臥繡簾中。
李商隱這首詩,在其詩作中並非上乘。只因為人們對它所寫內容的猜測,使其出了點小名。其實與李義山的很多詩相比,此詩並不算晦澀,只頸聯用了兩典:
“長籌未必輸孫皓”。長籌又稱廁籌、廁簡等,即古代人如廁之後的刮屎板,樣子頗像今天的雪糕棒。這句典出自《法苑珠林》:
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壹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至四月八日。皓如戲曰,今是八日浴佛時。遂尿頭上,尋即通腫陰處尤劇,痛楚號噭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聖所致。便遍祀神祇並無效應。宮內伎女素有信佛者,曰佛為大神,陛下前穢之,今急可請耶。皓信之。伏枕歸依,懺謝尤懇,有頃便愈。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洗像,慚悔殷重,廣修功德於建鄴寺。隱痛漸愈也。
吳主孫皓把挖出的佛像放置在廁所旁,讓佛像抱著刮屎棍不說,還在浴佛節那天往佛頭上撒尿。結果把佛惹怒了,降災於他。李商隱用這個典故有調笑的意味。同時也可以看出,在古人普遍使用廁紙之前,高僧大德、帝王貴族之流的,都是用這種竹木削制的長薄板來“處理後事”。至於普通人家,肯定沒這麽講究。他們連木片也不用,那用什麽,只好發揮妳的想象力了。
“香棗何勞問石崇”。這個典故記載於很多筆記,流傳甚廣,在《世說新語》裏是這麽說的:
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幹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幹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中國古代人對如廁這件事,是十分不講究的,不大願意在這上面費心思。在乎點的人又太炫富逞強,比如石崇,很容易遭人詬病。這些富貴之家為除穢臭,想了壹些辦法,比如熏香、更衣之類的,還有壹種就是掩耳盜鈴式的,拿幹棗塞住鼻子。雖說只有豪奢之家才會想出這招來防臭,但王敦未必不知道這棗不是拿來吃的,他把廁棗吃個幹凈,不是愚蠢,而是奸詐。
兩個典故都是跟“廁所”有關的。這首詩就是壹首如廁詩,寫的就是壹件壹點也不風雅的事,也沒什麽深意。所以翁方綱《石洲詩話》說此詩之境頗淺,壹點沒錯。至於人們對這首詩的其他猜測,比如女道士墮胎、婦人月事、閨人私產之類的,不大靠得住。
高陽解李商隱《藥轉》壹詩,則很通達,亦頗多妙處:
“郁金堂北畫樓東”,說明地點。廁所是建在居室後園,畫樓東邊。
“換骨神方上藥通”,這句很容易引起其他猜測,比如墮胎之類的。原因就在於李商隱誇張得太過度,其實只是他服用了治療便秘的藥物,壹瀉而下,十分暢快,栩栩欲仙。
“露氣暗連青桂苑”,這是寫景,進壹步證明是後園的廁所。露,是露水。與“青桂”合用,表明是秋天。宵深露重,曉煙漠漠,可知是五更天。“暗連”說明廁所雖非露天,亦非室內,故而露氣得以浸潤。
“風聲偏獵紫蘭叢”,“獵”是形容風聲。風而有聲,可知不小。秋風乃是西風,此廁乃是東側。西風獵獵穿過紫蘭叢,如東廁的人正好在下風,花香正好沖散了廁所的穢氣,妙不可言。壹個“偏”字寫出躊躇滿誌之意。
“長籌未必輸孫皓,香棗何勞問石崇”。說“未必輸”“何勞問”,是強調居停的豪奢,因為長籌和香棗都非尋常人家所備。也就是說,李商隱強調他上的是高檔衛生間。衛生間環境如此潔雅,大便又如此通暢,老李怎能不得意地拈出這兩個典故相比較呢?
“憶事懷人兼得句”,假如是墮胎之時,性命攸關,哪有閑情逸致去“憶事懷人”,還寫寫詩呢。
“翠衾歸臥繡簾中”,這句也易引起爭議。有人據“繡簾”,說明詩的主角是女人,墮胎或經事過後,疲倦地回到閨房。對此,高陽舉出壹些用“繡簾”而非“閨閣”的詩句作為反證,比如岑參“軍中無事但歡娛,暖屋繡簾紅地爐”。同時,此處用“繡簾”表明季節,非用珠簾的夏日,亦非用重簾的冬日,而是天涼未寒時。
最後,高陽總結道:此詩詩意頗顯俗,如廁是否可入時,還可討論。但就詩論詩,題中應有之義。賅括無余;不蔓不枝,章法井然,應該是壹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