餡糕(也有人寫為嵌糕、夾糕、鮮糕、水米糕、搗臼糕)是浙江溫嶺人最喜愛的美味“方便食品”,許多人忙碌充實的壹天從壹筒餡糕開始。在溫嶺的大街小巷,常能看到餡糕店(攤),木(或不銹鋼)制長案前擺著七盆八碗(或用不銹鋼方盤的)的餡頭,為防蠅,前面還有玻璃罩或紗罩。餡頭葷素都有,如豬肉、油條、洋蔥、胡蘿蔔、芹菜、土豆絲、炒面、鹹菜、雞蛋、辣包菜、油果(某些地方則稱“泡蝦”)等,有些店攤是將豬肉另外放在小爐子上熬煮的,壹些是另外還在邊上配上壹攤泡油果的小攤的。糕則包在棉被中保溫。
顧客來了,站在糕店(攤)老板邊上指點。老板掀起棉被的壹角切下壹塊適合食客食量的鮮糕在案板上揉成團,再揉成長條薄片,對折後在尾巴上捏幾下,封好,然後根據食客口味,依次撮入各類葷素餡頭(有的是選肉,在砧板上切碎後包上),再像包餃子壹樣將兩邊的糕皮對捏捏緊,上端留下壹個開口。壹般來說,豬肉、油果(壹般先切碎)和炒雞蛋都是另外加的。同樣壹張糕皮,因裏面餡頭不同,滋味就有了許多差別,每壹筒餡糕因為食客口味不同而滋味有了些許差別,成為“個性化”定制的食品。有時,壹些精於吃餡糕的人,還要舀幾勺肉湯灌進去,這餡糕的滋味就更美妙。
在溫嶺,人們吃餡糕還可以配豆腐生或是綠豆面羹(豆面碎),或是豆腐幹骨頭湯,豆腐生有鹹、甜兩種吃法,鹹的吃法加上紫菜、榨菜、炊皮、蔥花等,甜的則加紅糖(糖飴)或白糖,任人選擇。
餡糕並非溫嶺獨有,臺州黃巖、路橋、玉環、椒江等地都有餡糕,太平方言區的樂清市大荊鎮人也喜歡吃餡糕,和玉環楚門人壹樣將餡糕叫“糕頭”。溫嶺人喜歡吃餡糕,也對傳統的餡糕進行了大膽創新,近幾年,壹些店主使用機器搗糕或用液壓機壓糕皮,餡料也在傳統基礎上變得更五花八門,豐富了人們的口味。
不止是制作方式有了新花樣,在銷售方式上,餡糕也是與時俱進。“每思鄉味必流涎,,壹物何能到眼前”,這是溫嶺鄉賢南宋愛國詩人戴復古的詩句,雖然那首詩寫的是海鮮,但用在餡糕上也是恰當的。餡糕的美味,常讓在外的溫嶺人魂牽夢縈,因為許多在外的溫嶺人(或許還有壹些品嘗過餡糕的非溫嶺人)的念想,竟能催生出淘寶上銷售餡糕的生意,幾年前,我在搜索溫嶺本地農產品在淘寶上的銷售情況時,就與壹家經營這業務的淘寶店主聊過,當時,他說這東西在冬天做做還不錯,快遞過去,再熱壹下還能品嘗到味道。曾經見到報上刊發報道說,有溫嶺人別出心裁,購買了真空包裝機,可以延長餡糕的保鮮期,他的顧客“遍布紹興、杭州、武漢、廣東等地,大多是在外的溫嶺人。”
傳統制作材料:石搗臼、柴、鑊、飯蒸、煤球爐、桌、托盤、碗等。
食材為粳米(晚米)、豬肉、土豆、蘿蔔、豆腐幹、芹菜、鹹菜、荷包蛋、辣包菜、洋蔥、油條、泡蝦(油果)、米面、鹽等。
制作方法:
做糕要用粳米(晚米,壹般現在用的是東北大米),將優質大米泡在水中浸泡10-20分鐘不等(視冬夏、天氣情況等決定,熱天時間短壹些,冷天時間長壹些),然後瀝幹大米,用打粉機打粉(以前要用石磨磨),再將打好的米放在飯蒸中蒸熟,放在搗臼中舂10分鐘左右,使其韌實即可。
餡頭來源主要有兩類,壹類由主婦炒制或燒好,如土豆、蘿蔔、芹菜、洋蔥等,豬肉可以放在鑊裏燒好(太平街道鄭敏方家則以大茴、桂皮等鹵制)。另外壹類是由其他賣家供應,如油條、泡蝦(油果)。配合餡糕壹起吃的豆腐生也常由其他人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