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什麽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什麽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不見陽光,只是細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壹向給人的印象總是壹片濕雨。

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

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

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壹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雲霧裏,近樹籠在孤煙前,

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

唯見煙雨壹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

好壹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壹個淒迷仿徨的畫面。

擡頭偶望,墓地黯然見:

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

壹片荒涼,壹片淒迷,壹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

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

拔凈壹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壹把紙錢,

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

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隨緣到天涯,念千裏孤墳何處話淒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 牧

嚴冬過去,春風又綠江南。

清明時節,楊柳綻芽,桃花綻開,

小草青青。大氣潔凈,“潔齊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來的氣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什麽“斷魂”呢?

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冬後生命的篷勃生長,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

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吟詠清明的小詩,

今天讀來仍然那麽哀怨,那麽親切。

可見古往今來,

人性中某些***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

下壹代不斷成長,上壹***不斷地老朽,

不斷地死亡,這是生物的規律,自然的規律。

人類社會就是這樣壹代壹代地延續。?

在這裏我們盡情道出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不再是生活的負擔。

在這裏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在這裏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清 明 祭 祖 古 今 談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

這壹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

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 . 嚴延年傳》載,

嚴氏即使離京千裏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

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

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

"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

"三月裏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為什麽要在清明掃墓呢?

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

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

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至於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後十天;

有的稱"前三後三";

有的在清明前後逢"單"日舉行;

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壹個月。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

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

不少海外僑胞、華裔,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

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自古以來,

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

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

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清 明 節 習 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

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

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

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 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 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 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

春陽照臨,春雨飛灑,

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 風 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

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

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 明 心 景 說 古 今

夢 思

清明,其本意是指天氣清徹澄凈,透明度高。

後來,它又引伸到政治和思維領域。

清明又指政治有法度,社會有條理,社會公正,賞罰分明,

用人唯才唯德,不唯親,官員不腐敗,不受賄,

不買官賣官,不收受紅包,等等,這種政治狀況稱之為清明。

《詩經》上說,“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意思是說,商朝腐敗,周朝伐紂,使社會清明。

清明的另壹個含義是指思維清晰,推理嚴密。

古人認為,靜則生慧,虛壹而靜,則思路清楚,

這種思維狀態謂之清明。

清明,也是指春天的壹個節氣。

壹般在4月5日左右。此時正巧黃經15度。

清明得名,是因為此時草木萌動,大地泛青,

大氣潔凈,因此稱為清明。

古人說,清明“三月節,物至此時,

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時節,地溫升高,草木萌動,

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

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

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

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前後種的樹成活率很高。

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

農諺又雲“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總之,清明是大地復蘇、萬物萌生的季節,

也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

賞 花 時 節 在 清 明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

這是壹年中最美好的季節。

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

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

因此,清明歷來是郊遊、踏青的季節。

古往今來,有許多清明詩描寫了人們郊遊賞花的情景。

宋朝有壹位詩人陳與義所寫的《清明》詩,就洋溢著春的氣息。

清 明 詩 之 壹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壹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詩裏說的,春風吹來壹陣陣遊春人的喧鬧聲。

詩人也許是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

是坐在家裏度過清明這壹天的。

他看著春天明媚的陽光,

直到落日收盡了它最後的壹沫晚霞,

他感到春天太美了,微風中楊柳裊娜多姿,

百花盛開,壹切都是那麽地美麗姣好。

清 明 二 絕 之 二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壹樹花。

這首詩寫的也是清明節人們戶外遊樂的情景。

少女們頭上的髻,就像黑黑的烏鴉。

她們趕蝴蝶,在田野裏自由自在地玩得真痛快。

東風像是春天的使者,把壹株株樹都裝點得花團錦簇。

清明是人們賞春、遊春的大好時節。

宋朝詩人文彥博的《清明後同秦帥明會飲李氏園池》壹詩

寫盡了人們在清明賞花的愉快心情:

洛浦林塘春暮時,暫同遊賞莫相違。

風光不要人傳語,壹任花前盡醉歸。

李氏園林位於洛水之濱。

全詩意思是說,清明後就要暮春了,

快快遊賞,不要違背自己的心願。

如此美好的風光,我們可以盡情地觀賞,

這是不需要大自然批準的,不必傳話給它。

自然萬物,如天上明月,山間清風,耳得之為聲,目遇之為色,

無論窮人富人得意人失意人,大自然壹樣暢開胸懷,

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無盡貢獻。每個人都有欣賞的權利。

讓我們在花前盡情地喝酒,盡情地賞花,讓我們盡醉而歸吧。

清明是良辰美景,遊春是賞心樂事。

清 明 時 節 思 人 生

黃庭堅的《清明》詩則別有壹格,

它從清明想到人們的各種活法,

想到了人生的不同價值。

它寫的不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詩是這樣的:

清 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壹丘。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春雷萬鈞,

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壹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裏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

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裏,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

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裏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壹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

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

但是,介子推其誌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壹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順便說壹下,同樣的清明節,詩人的感受是不壹樣的。

有個叫高菊卿的詩人得到的結論是及時行樂。他寫道:

……

日落狐貍眠家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壹滴何曾到九泉。

他由人的死想到應該及時行樂,活著時吃到的才是真實的,

死以後的祭奠,“壹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下的人是怎麽也喝不到酒的。

這話固然不錯,但是,這種想法,比起黃庭堅來,境界畢竟不高。

繁 華 盡 處 是 蕭 瑟

與清明相關的節日是寒食。

從冬至經105天,就是寒食節。

寒節時不燒火,不舉火而食,

這壹天,人們要到水邊祓除不祥,

掃祭祖先墳塋。陳與義的寒食詩:

草草隨時事,蕭蕭傍水門。?

濃陰花照野,寒食柳圍村。?

客袂空佳節,鶯聲忽故園。

不知何處笛,吹恨滿清樽。

這首詩中充滿著蕭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

鮮花紛紛開放,裝扮著田野,村邊柳樹綻芽了。

但是,由於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肅瑟,正是這個原因,

它寫詩說,說“客居空佳節,鶯宛轉啼唱”,

過節是草草了事,(草草隨時事)詩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陽的故園。

但是,遠處傳來淒涼的笛聲,詩人的心頭充滿了人生無奈的悵恨。

另壹個和尚詩人仲殊寫的壹首寒食詞

則透露出壹種看透人生的頓悟之心:

訴 衷 情·寒 食

湧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幹,壹片雲頭。

這首詞的前半闕,極寫杭州西湖寒食節的熱烈場面:

紅花酒地,紅船滿湖,紅男綠女,遊人如熾,壹派歌舞景象。

但是,下半闕在濃艷的背後,卻透露出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冷峻的道理。

世界上樂極易生悲,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

繁華盡頭處,悲哀暗暗來。

舞榭歌臺,最後都變成白茫茫大地真幹凈。

全詩讀來觸目驚心。

清 明 詩 句 名 篇

《途 中 寒 食》(唐)宋 之 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 食》(唐)韓 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 門 即 事》(唐)張 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 明》(宋)王 禹 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 惟 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 食 上 冢》(宋)楊 萬 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 行 即 事》(宋)程 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 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明)王 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葬 祭 名 篇

十年生死兩茫茫

-----蘇東坡悼愛妻詞賞析

江 城 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

蘇東坡做了壹個遇見亡妻的夢,

醒來感慨系之,寫這首詞,來表達對妻子的懷念。

此詞開了悼亡詞之先河,被行家視作悼亡詞中絕唱。

上片壹開始,

作者並未以通常的寫景、寫情起頭之手法,

而是直接進入敘事主題。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

蘇妻王井病逝汴京(今開封),

夫妻壹生壹亡正值十年。

因分離已久,茫然不知對方這些年如何渡過。

因此,“十年生死兩茫茫”。

這不僅抒出生者的深哀至痛,也為後面的相逢應識打下了伏筆。

“不思量,自難忘”出句貌似平淡,

卻流露出夫妻間那種深摯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潛作者的腦際,

不去想她,她也不會在心中抹掉。

下面點出亡妻的墓地。

“千裏”指其墳葬在眉州彭山,

相距作者當時所在的密州(今山東諸城)已逾千裏。

遙遠的孤墳,即使寂寞,有貼心話想傾訴,

亦無法立刻趕到密州,豈不更添“淒涼”。

所以,用“十年”和“千裏”,

將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

再加上夫妻間生死界限,

以此來強調作者對夫妻不能相見的無限沈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麽只有在夢中溝通了。

但作者並未直接繼續寫夢,而是先宕開壹筆,

用設想“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因為在這十年中,蘇東坡仕途失意,

生活顛簸不定,神情疲憊不堪,

再加上年化而容顏哀老,

面貌自然變得使亡妻認不得了。

這上片的最後壹句,

又將詞推向作者隱痛的高潮,那悲涼的心境催人淚下。

下片進入昨夜的夢境,

然而作者下筆未將淒涼、傷慷的氣氛繼續下去,

而是忽地還鄉回到新婚燕爾之情景,

“小軒窗,正梳妝”。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實美妙的畫面,嬌妻在窗前,

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對著銅鏡梳妝打扮。

緊接著筆鋒壹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這句與上片“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相呼應。

夢境雖不受時間、空間和生死界限的限制,

但即使真能相遇,也會因夫妻分離久遠,

還由於情感波動,思緒如麻,話不知從何說起,

只有淌不盡的淚水。這裏寫的不是夢境,而是人間真情。

最後三句是作者從夢中回到了現實,

作者料想在異地短松崗的墓地,

亡妻伴著明月,長年孤獨悲傷地思念著丈夫。

作者以亡妻的斷腸柔情,來表示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

作者寫此詞的高明手法是先敘事,再言情,

最後以寫景結束,讓人無壹不為之動情。

這首詞結構嚴密,直抒胸臆,淋漓酣暢,壹氣呵成。

在技巧上極盡曲折跌宕,起伏突變,

寫夢前懷念感情深邃,含意豐富;

寫夢中相逢情感執著,動人心弦;

寫夢中相逢情感執著,動人心弦;

寫夢後傷感用詞樸質,寓情於景,壹瀉其妙。

這首詞語言純用白描,自然真切,

毫無斧鑿之痕,用詞凝煉深沈,音響淒歷。

全詞句句有聲,與悼亡之情十分契合,

感染力非壹般哀愁之作可相比。

清明.掃墓

(壹)

如果真有靈魂

那麽這裏

壹定比人間

熱鬧!

(二)

墓地中

走過

我活過了千百回

清明詩1

清明時節,四野俱晦。

悲風陣陣,愁雨霏霏。

鳥雀側視,草木竦立。

舉燭燒天,叩腦捶地。

既予人生,何置人死?

還我至親,神明不理。

痛哉惜哉!歌以悼之。

清明2

雨疏風清柳婆娑,飛花不解行人色;

當時輕狂笑來世,如今黯然悲奈何。

冢前松柏相拂拭,新碑雜塵自銷磨;

帖法右軍成喪亂,始知人間有蓼莪。

清明

農歷上的壹棵青果

朦朧在細雨之中

她的情緒在萌生 鮮嫩的

忽壹個早晨

竄進她的情感世界的人

不是濕透衣袖

也便沾滿憂郁

翻過這頁無言

小跑 艷陽高照

濃抹重彩的是熱太陽下

老樟樹和知了

還有漁塘還有小溪

耐著性子溫和地守著

蒸發的午間

頓生厭倦藍天白雲

這是清明的高度

生命和憧憬逝去

季節輪回

唯壹要做的是

在時下深紋的額頭

去摘那棵青果

在這裏我們為失去的親人找壹塊永久的空間,

讓世界每壹個角落的親友都可以隨時憑吊祭奠。

在這裏我們慶祝每壹個生命特有的璀燦,

讓生命的故事作為時代的縮影在世間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