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桃崖瀑布》的詩詞與文章

描寫《桃崖瀑布》的詩詞與文章

桃崖瀑布

位於神女峰和翠微峰之間。九華十景之壹。有壹巨大崖巖,名碧桃崖。唐乾寧年間(公元894——897年),神道趙知微在鳳凰嶺建築延華觀,並在附近巨巖旁種植桃樹千株,因花開時為碧色,取名碧桃園,巨巖得名碧桃崖。崖下有壹飛瀑,懸掛桃崖上,長達數十丈,從危巖傾瀉直下,流水跌落在巨石之上,濺起無數晶珠,氣勢磅礴,如飛彩噴玉,故稱桃崖飛瀑,是九華第壹大瀑布。大雨過後,水勢“飛流直下三千尺”,似天河落下壹條又寬又大的懸水壹般,故又有“懸水”之稱。唐代詩人王季文贊其“翠屏橫截萬裏天,懸水落成千丈玉”,在橋庵畔放眼展望:神女、蓮華、獨秀諸峰重嶂疊翠,銀河懸空,疑是人在丹青中。在桃崖附近的小石橋旁,原有壹庵,因小橋而得名。現庵已廢。站在橋畔俯看溪中,怪石如牛,水聲震天。沿溪邊石徑可至大古嶺,登嶺環顧,南可望玉貓、倚霞、仙女、雲門、真人、迎仙、五老諸峰和中峰、磧峰、天鵝孵蛋等自然景觀;北可觀碧雲、美女、羅髻、會仙、雙秀、翠微、神女諸峰等旖旎風光。

〔古詩文賞析〕 重過九華山(其二) 元·薩都剌

萬壑泉聲瀉碧溪,小涼天氣過溪時。

相逢橋上無非客,行盡江南都是詩。

苦雨最嫌鳩喚急,看山不厭馬行遲。

何當高上華峰頂,涼月蕭蕭生桂枝。

元代詩人薩都剌常遊歷山水,對安徽境內的山川名勝多有題詠,神韻畢現。這首詩從詩題來看,是詩人第二次遊九華山時所寫。

“萬壑泉聲瀉碧溪,小涼天氣過溪時”。詩人來遊時間可能是在夏秋相交之季。此時天氣較多悶熱,故詩人選在雨後這樣壹個“小涼天氣”,感到較為舒心。首句的“萬壑泉聲瀉碧溪”透露出壹個信息:大雨剛過。萬壑泉聲,充耳都是流水淙淙的流淌聲,可見水流量之大。“瀉碧溪”是“萬壑泉聲”的“制造者”,那碧綠的溪水懸空而下,形成壯觀的瀑布。“瀉”字,令人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詩句的境界。九華山的桃巖瀑布以大而長聞名,有“懸水”之稱,若薩都剌用詞準確而無誇張的話,此處描寫的當是桃崖瀑布了。

“相逢橋上無非客,行盡江南都是詩。”絕妙的對仗!尤其是“行盡江南都是詩”,含蘊豐富,給人以深刻感受。詩,在這裏是壹種飽含 *** 的贊譽之辭。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便是詩的意境,簡稱之為“詩”,這其中包含的審美愉悅與 *** 幾乎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詩人曾經飽覽江南景色,此番興味仍不減當年。

“苦雨最嫌鳩喚急,看山不厭馬行遲。”前句以俗諺“斑鳩叫得急,有雨不過夕”作為對比。因為斑鳩聲急,便要下雨,引起詩人的不快,雨大自然會影響遊覽山景;而雨中看山亦別有壹番情致,使得詩人陶然其間,馬兒走得慢些也毫不介意。須知,只有慢慢走,慢慢瞧,細細體味,才知山川雲水的妙處啊!

或許首次遊山是在晴天,此次是大雨過後,兩次感覺已有不同,而詩人猶未甘心,還有更“奢侈”的想法:什麽時候登上峰頂賞月,那情景壹定會更有韻味:“涼月蕭蕭生桂枝”,離月宮更近,連月中的桂枝也看得清清楚楚吧!詩人的想象神馳天外,留給讀者的也是不盡的回味,這正是詩的高妙所在。

(周家群)

〔現代散文〕 踏青賞春時節,灼桃夭夭隨處可見,許多的風景名勝便與桃花結下不解之緣。僅就距九華不遠的皖南壹帶來說:在涇縣有桃花潭,當年的風雅之士汪倫,以“十裏桃花”、“萬家酒店”之說,誘得壹生豪飲癡遊的李白,來到了清澈如鏡的桃花潭側;每日裏賓主飲美酒賞佳境,說詩論文,何等逍遙。在黟縣小桃源,那幾可讓人認為該是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識見桃花源的洞穴,其名就為“桃源洞”。而在著名的旅遊勝地黃山,聳立在黃山賓館對面的桃花峰,就因早先峰上多櫻桃而得名;黃山的桃花源、桃源亭、桃源賓館等景點、處所也就應運而生了。

九華的“碧桃崖”、“浮桃澗”,其巧特的石巖、幽深的澗壑,又因桃而得名,風景之勝自然也就令遊人流連忘返了。歷代文人墨客遊畢此處,均會情不自禁地留下詩篇。如,王陽明就有詩雲:“巖下萬重雲,洞口桃千樹。終日無人來,唯許山僧住。”宋代陳巖的《碧桃巖》詩則曰:“自要貪閑非避秦,洞門隔斷世間塵。山中不置四時歷,開到碧桃知是春。”

然而,這碧色桃花現在已經沒有了,這兒依然招引遊人,是因為巖下有壹飛瀑,從危巖飛落而下,是九華山第壹大瀑,有懸水之名;其間又有金沙、碧玉兩泉映帶縈繞,成為壹幅絕妙的天然圖畫。其地總稱“桃崖瀑布”,並列為九華山十景之壹。每當春夏之交,遊人站在浮桃澗,可以看到數十丈長的瀑布從巖頭直瀉而下。因為水勢來得猛,湍流噴湧,嘩嘩有聲,落在巨石之上,濺起許多飛珠,在陽光照射下,如同五彩繽紛的水露,遠遠望去卻象是從天河落下的壹條又寬又大的懸水。唐人王季文詩:“翠屏橫截萬裏天,懸水落成千丈玉”。寫的就是這裏的景色。

清人周赟更有《桃巖瀑布》詩雲:“疑是銀河落九天,將船買酒白雲邊。桃花流水杳然去,便欲燒丹從列仙。”吟著如上佳句,對眼前美景,遊人會生出跟隨眾仙走上壹遭之念的,信否?

(個竹)

〔民間傳說〕 唐朝乾寧年間,道家趙知微在九華山的鳳凰嶺建造了壹座延華觀。趙知微已年過七旬,仍鶴發童顏,身著繡有“太極八卦”圖案的圓領寬袖道袍,頭束道髻,頂戴九染巾的黃冠,手裏整天拿著仙帚,飄然若仙。趙知微還在沙彌峰煉丹,並堅持不懈地在峰頂作吐納,以自己的身體當作“丹鼎”,以修煉自身的“內丹”;同時在峰頂築茅庵,設煉丹爐,將壹些采來的藥置入爐內燒煉“九轉金丹”。李唐王朝屢次詔他進京,趙知微因壹心修道婉言謝絕,匿居深山不出。皇帝見他如此專壹,便派遣使臣專程來九華山欽賜雲星冠、青霞羽衣給他。

趙知微有眾多的弟子。他向弟子們講授道家法術,傳授“符錄”、“咒語”等。弟子們都將他看作已經得道的神仙,傳說他能呼風喚雨,治病除妖。後來,他領眾弟子在鳳棲峰下的巖石旁遍植桃樹千棵。桃花盛開時節,千樹枝頭掛滿碧綠晶亮的花朵,起名碧桃園。使整個山巖變得更加絢麗多彩,這巨巖也因此而得名碧桃巖。春風吹來,桃花隨風飄落在山澗,把這澗水也染的透綠。趙知微還常與眾弟子漫遊同飲在碧桃林中。收獲季節,碩大的果實沈甸甸地掛滿枝頭,可他和弟子們誰也不去采摘,任其碧桃掉落於深澗,隨澗漂流。當地的山民從澗流中撈食那甘甜如蜜的碧桃,都說這是仙家賜予的“仙果”。並把這條流向龍溪的澗流稱作“浮桃澗”。

(書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