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鄂州的民間習俗主要有哪些?包括:傳統節日、婚喪嫁娶和其他方面。

鄂州的民間習俗主要有哪些?包括:傳統節日、婚喪嫁娶和其他方面。

1. 春節

正月初壹

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這壹天。是日,人們雞鳴而起,於庭前燒響竹筒(即“爆竹”,今為燃鞭炮),以辟除山臊(傳說中的壹種讓人生病的怪人)、惡鬼。全家老小端正穿戴,拜神祭祖、拜年,以祝賀新春的到來。門兩邊,掛上桃符。唐宋以後,門上變成了李世民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的形象,以此驅逐鬼魅瘟疫。而門神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民間年畫的濫觴。鄂州民國時期還保留有掛桃符的風俗,即職業宗教人員到每家每戶的門上掛上畫有符的桃木板,並收取壹點金錢。這壹天要敬奉椒柏酒、屠蘇酒,喝桃湯水,吃麥芽糖、五辛菜,服“敷於散”。喝酒先從年紀小的喝起,因為年輕人過年意味著長了壹歲,先喝酒有祝賀之意;老年人後喝意味著又失去了壹歲。“五辛菜”是食用五種有辛味的菜(蔥、蒜、韭等類)來使五臟之氣通暢;“敷於散”則是將五種中藥碾成的粉末用幹凈的井水吞服。鄂州拜年風俗有著次序上的規定:初壹為父黨,即為父輩的親屬拜年;初二為母黨,即外孫拜外祖父母、舅父母的年;初三為妻黨,即女婿拜嶽父母的年;初四以後為姑、姨家或同輩互拜。同時有諸多禁忌,如初壹至初三不得倒垃圾,否則即為“破財。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掛艾草,有寓意:驅邪保平安。聽說還可以驅趕蚊蟲。梁子湖梁子湖梁子湖梁子湖 梁子湖是湖北省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之壹,湖面面積位居全省第二,是馳名中外的武昌魚的故鄉。梁子湖以三大特色著稱。“水清”:水體清澈,水質純凈,無任何汙染。水的恬靜,魚的嬉戲,草的飄佛,島的掠影,令人賞心悅目;“秀麗”:湖山相接,水天相連,碧波蕩漾,交相輝映,讓人心曠神怡:“奇特”:湖中有寶島,島中有奇湖,湖心又有島,島湖疊嶂,水中含山,山中藏水,蔚為壯觀。淩空俯視,梁子湖宛如壹顆剔透的綠寶石鑲嵌在錦秀的荊楚大地;又似壹頭青牛靜臥江漢曠野,被長港如同牛繩將牛拴在長江之濱。 梁子湖原名“娘子湖”。傳說壹千多年前,這裏原為高唐縣,因地殼變動,變為壹片澤國。地陷前夕,有壹母親孟紅玉及兒子劉潤湖,發現該處將要地陷的預兆,母子二人就分頭火速通知鄉親們撤離,大家剛往山上跑,頓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大雨滂沱,山崩地陷,瞬間高唐縣城沈沒了,變成了壹個闊大的湖。躲過此災難而生還的鄉親們,為了感謝這娘兒倆的報信之恩,這裏的人們便將此湖取名“娘子湖”。 梁子湖水經90裏長港通江達海。這裏既有平坦無垠的沃野,又有錦繡的山巒疊嶂,山青水秀,可謂人傑地靈,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遊客提供理想的休閑、觀江處所。粱子島,四面環水,面積約2平方公裏,形似壹樽含情脈脈的美人魚,安臥在粱子湖的中央。島中有湖,湖中有島,其生態環境保持極為完整,是休閑、娛樂、觀光的勝地。 龍蟠磯龍蟠磯龍蟠磯龍蟠磯 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有壹座巨礁,石勢蜿蜒,矯若金龍,此即“龍蟠磯”。公元221年,三國吳王孫權遷都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從三國至民國初年,鄂縣壹直稱武昌,長達1600余年,辛亥革命武昌之名讓給了江夏)。孫權在武昌稱帝前夕,聽說有黃龍蟠臥於江中巨石上,積日方去,便賦名蟠龍磯。它與東面江岸的“鳳凰臺”遙相呼應,並稱“龍蟠鳳集”,正應帝王定都祥瑞。後又傳說觀音菩薩看中這裏風水,特來蟠龍磯休養生息。蟠龍翹首西望,“萬裏長江第壹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觀音閣元代監邑鐵山建,明弘治初、嘉靖及清代和民國均有修葺。世事滄桑、屢毀屢修。蟠龍磯石頭翹首西望,觀音閣突兀在龍頭之上,恰似淩空飛來,虛懸於大江之中,坐東朝西,逆水而立。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條石壘成,青磚砌就,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有巧奪天工之妙。閣下如船舷樣的弧形石墻,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泄流,千百年來,它飽經風霜,縱覽長江。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龍吻、中亭在浩渺長江水之中。狂濤巨瀾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卷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清人官文詩句),汛期壹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顯示出古代武昌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和風格獨特的創造藝術。 文星塔文星塔文星塔文星塔 文星塔,又名文峰塔,俗稱南門塔,座落於南浦路南端東側。文星塔***有 5 層,高約 23.13 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尖三部份組成,塔座高 2.25 米,直徑 8 米,基座邊長 7.5 米,用條石壘砌而成。從塔座到塔頂均為八角形狀。 塔身為青磚木料飛檐式建築,屬八角攢尖頂式磚塔,計高 19.08 米,每層間均有石階十級相連,遊客可拾級而上,直登塔頂,塔頂高 1.8 米。塔每層有四門四窗,合八方四門,可通觀八面。塔身正南門鑲碑上鐫有“文鋒”二字,書法古樸秀逸。 此塔為明代建築,明嘉靖二十壹年(公元 1542 年)知縣諶謙與教諭朱瓚為激勵學子奮發讀書所建。清代康熙七年(公元 1668 年)知縣熊登看到文星塔漸漸頹廢,於是易地重建,至今 已有 450 余年的歷史,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鄂州現存的唯壹古塔。 1988 年,鄂州市人民政府曾撥專款修葺。 蓮花山蓮花山蓮花山蓮花山 蓮花山,坐落於鄂州市南郊洋瀾湖畔,蓮花山峰巒疊翠,山清水秀,樓閣嵯峨,萬木蔥籠,已開發成遠近聞名的康福旅遊區,是旅客休養身心,觀光娛樂的喜樂園。 蓮花山鐘靈毓秀,洋瀾湖煙波浩渺。從地形地貌上看,鄂州的版圖如同壹片碧綠的荷葉靜靜地飄浮在長江與大湖之間。在億萬年的地殼運動中,以蓮花山為主體的九座山峰拔地而起,相互簇擁,恰似九朵蓮花盛開於脈脈含情的湖波之上,故而得名。這裏三面環湖,通匯長江,山巒疊翠,煙波浩渺湖山壯美,地靈人傑。獨特的自然風光,地形地貌吸引歷代文人墨客留連駐足,屈原、陶淵明、黃庭堅、蘇東坡、丁鶴年等在此行吟歌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相傳,吳王孫權曾在此設立觀星臺,東吳大都督周瑜曾在這裏督練水軍。蓮花山風景區既有江南園林的靈秀端雅,又融北方園林的宏偉瑰麗。主要景點有元明塔、六合園、碑林等三十余處。 素有“江南第壹塔”美譽的元明塔,1993年7月7日奠基, 1995年10月28日落成,塔高80米,為八角形樓閣式塔,出土十壹層,層層飛檐翹角,覆蓋著金色琉璃。正中的空心柱通天貫地,為元明塔獨有。塔體潔白,與金色飛檐交相輝映,色彩鮮明和諧,巍峨挺秀,飛檐之下,托以雲龍鬥拱,二至十壹層,每層用24個鬥拱,每個鬥拱由三條雲龍組成,壹層為40個三雲龍鬥拱和48個單雲龍拱。***有雲龍888條,其中有88條琉璃金龍雄踞射脊之上。壹層八根朱紅柱上,八條金龍合抱,彩雲環繞,神態各異,其中東、西面各有壹條鳳尾龍,遙相呼應。登臨此塔,憑欄環眺,極目楚天。 被譽為“文化的寶庫、智慧的海洋”的蓮花山碑林1994年開始興建,面積為3萬平方米,總體設計以風景區內的白猿山山勢架構為基礎,依山造勢,氣勢宏大、結構獨特。圓形碑林廊周長360米,8條旋轉上行的長廊匯通山頂正中的碑林中心閣。碑廊內現存有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碑石壹萬多塊,堪稱世界之最。壹號廊為儒家文化,二號廊為佛家文化, 三號廊為道家文化,四號廊、五號廊為醫武文化,七號廊為楚文化,八號廊為科學技術。碑林容匯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粹,堪稱世界壹絕。 此外,還有堪稱“天下第壹龍”的接龍臺、祈福堂、稻香閣、和字壁、九龍壇、通天橋、長生路、啟明宮、迎風亭、六合園等也是天下少有的景觀。蓮花山風景區是集文化旅遊、山水旅遊、康福旅遊於壹體的特色旅遊區。 鄂州西山鄂州西山鄂州西山鄂州西山 鄂州西山,古稱樊山,因在吳王古都──今鄂州市區之西,故名西山。 西山位於長江中遊南岸,距華中大都市武漢 68 公裏。北臨長江,與黃州赤壁相望;南瀕洋瀾湖,同萬頃碧波相連;東接繁華的鬧市;西枕玉帶縈回的百裏樊川,襟江帶湖,拔地而起。西山壹脈九曲,九峰六谷,重巒疊嶂,松柏蔽空,翠壑丹崖,飛瀑漱玉。她有臨江拔地而起之雄、石門劍石之險、九峰競峙之秀、六溪曲徑之奇,大江東去之曠。全山東西長約 1.6 公裏,南北寬約 1.2 公裏,主峰 170 米,總面積 4000 多畝。山上六條谷澗,串連七泉、三池、壹湖和兩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質優良,終年不竭。清甜甘美的菩薩泉和酥脆可口的東坡餅享譽九州。 西山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萬木蔥蘢、百花爭艷、空氣清新潔凈。山中溪澗泉池鑲嵌於丹巖翠谷,亭臺寺閣點綴於樹杪花叢,曲橋水榭倒映於清溪碧流,青塔紅樓隱現於七彩浮雲。漫山草木青翠,鳥語花香,清風爽潤,是人們娛悅身心的旅遊、度假勝地。 西山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以吳王故都為特色歷史文化景觀,以孫權、蘇軾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古靈泉寺為標誌的佛教文化景觀和以西山園林為主體的自然景觀在這裏巧妙融和,交相輝映。西山留下了三國吳王孫權治國,晉代高僧慧遠參禪以及抗金名將嶽飛和歷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陸遊、彭玉麟、張之洞等人在這裏講經布道、習武修文、遊獵宴飲、避暑隱居的諸多蹤跡。有的成為千古勝跡,令人景仰。他們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和傳世墨寶,為中華文學藝術寶庫增添異彩。清末書法大師張裕釗、辛亥首義烈士彭楚藩也有遺跡在此。大革命時期,賀龍將軍曾率部在西山設防。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王任重等同誌曾多次來西山視察, 1965 年秋,陳毅元帥登上西山絕頂,感慨萬千:“西山不亞於廬山呀!” 西山名勝古跡主要有:吳王避暑宮、武昌樓、古靈泉寺等二十余處。 吳王避暑宮:是吳王孫權在西山避暑讀書的行宮,始建於公元221 年—229 年之間,這裏松蔭鋪地,山泉潺潺,氣溫比城區要低2—3 ℃以度,歷來被稱為武昌城中的“清涼福地”。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 年—396 年),高僧慧遠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將避暑宮故基辟為西山寺。20 世紀90年代只保留避暑宮壹間側殿,人稱避暑殿。 這座吳王避暑宮是壹九九八年易址仿建的。主體建築有武昌樓、避暑殿、讀書堂、議政殿等謹,宏偉高大,充分體現漢代建築藝術風格,是湖北省十大新景觀之壹。 武昌樓:矗立於椅子山頂,摩雲映日,巍峨秀挺,登樓遠眺,鄂州黃州景觀盡收眼底。萬裏長江,煙波浩渺,百舸爭流,汽笛響過,山鳴谷應,給人壹種天寬地闊、氣勢磅礴之感。樓門橫額上的飄逸遒勁“武昌樓”三個大字,是中國當代文化大家郭沫若的手跡。 秀園:為江南古典建築風格的園林,位於劍石峰和石門峰之間。1991年重建。秀園小巧玲瓏,卻不失大雅風度。雖然占地面積不大,但由於巧奪天工,綴山理水,布局錯落有致。加之匯松竹梅桔於壹園之中,縮亭閣廊榭於盈尺之內,挽行雲飛瀑於山水之間,故而匠心獨具,神韻無窮。 古靈泉寺:亦名西山寺,為東晉太元年間南方凈土宗初祖慧遠所建,距今壹千六百余年。寺中有壹堂(文殊師利堂)、三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六殿(天王殿、拜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武聖殿、念佛殿)。現存廟宇磚木結構殿堂,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由湖廣總督官文捐修,蓮花鬥拱,飛檐射脊,紅椽彩廳,金碧輝煌。大雄寶殿內,數十尊羅漢菩薩或坐或臥、或動或靜,造形精巧,維妙維肖。寺旁翠景園,聚勝景於壹園,兩株銀杏,蒼翠入雲,林陰蔽日,亭臺樓閣,曲橋水榭,各具特色,協調和諧。 松風閣:乃宋代建築,因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夜宿此間,聽松濤而成韻,寫下了聞名遐爾的《武昌松風閣》詩而得名。昔閣已廢,今閣重建於八十年代中期。閣中,底層屏風上撰有宋人薛季盲之《松風閣記》,左鐫當代洪洋所撰《松風閣新記》,中間勾刻黃庭堅手書《武昌松風閣》詩。壹層藏有名人字畫。三層立有世屏,上刻苦名詩人徐遲的《鄂州西山記》。 比劍石:相傳劉備與孫權曾先後試劍於此。故此石壹分為四。赤壁之戰前,劉備駐罕樊口,登臨西山撫石舉劍祝曰:“聯吳抗曹若成,則劍劈石開”,果如其言。後孫權見此石,怒曰: “玄德以吾劍不利耶?吾方欲攻之,先壹驗吾劍”。言畢,劍落星飛石破。石上雙痕宛然,明人有詩口: “割據擔雄劍,雙痕勒石石門開此處兩石對峙如門,雄奇壯麗。傳說此石門為孫權由樊口鑿山開道回武昌城(今鄂州市區)時壹劍劈開。清代嚴觀在詩中寫道: “石門開左右,壹劍自中分。何人施妙法,千古創奇聞。” 九曲亭:始建於三國時期,吳王孫權都郢(今鄂州)時令士兵在西山鑿山開道,用十石堆起壹座小山(後人稱吳王峴),並在山上築壹山亭。宋代已廢。宋人蘇軾謫居黃州,過江興攀西山,覓得故址,擴地重修,並取山路羊腸九曲主義,命名為“九曲亭”。其弟蘇轍為亭作記。九曲亭內黃屏紅柱,屏壁正反兩面,分別書有蘇軾的《武昌西山》詩和蘇轍的《武昌九曲亭記》。 試劍石:會稽(今浙江)著名鑄劍了工鮑唐采武昌(今鄂州)銅鐵,鍛造了壹口寶劍獻給孫權。孫權為了試其鋒芒,攜劍上山。舉劍對天禱告“若蒼天有歸,成全我東吳大業 必削石如泥”言罷,手起劍落,石頭壹分為二,壹立壹臥。壹千多年來,試劍石為孫權以武而昌的象征。 鄂州傳統節日習俗鄂州傳統節日習俗鄂州傳統節日習俗鄂州傳統節日習俗 春節春節春節春節::::龍燈勁舞龍燈勁舞龍燈勁舞龍燈勁舞 1. 春節春節春節春節 正月初壹 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這壹天。是日,人們雞鳴而起,於庭前燒響竹筒(即“爆竹”,今為燃鞭炮),以辟除山臊(傳說中的壹種讓人生病的怪人)、惡鬼。全家老小端正穿戴,拜神祭祖、拜年,以祝賀新春的到來。門兩邊,掛上桃符。唐宋以後,門上變成了李世民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的形象,以此驅逐鬼魅瘟疫。而門神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民間年畫的濫觴。鄂州民國時期還保留有掛桃符的風俗,即職業宗教人員到每家每戶的門上掛上畫有符的桃木板,並收取壹點金錢。這壹天要敬奉椒柏酒、屠蘇酒,喝桃湯水,吃麥芽糖、五辛菜,服“敷於散”。喝酒先從年紀小的喝起,因為年輕人過年意味著長了壹歲,先喝酒有祝賀之意;老年人後喝意味著又失去了壹歲。“五辛菜”是食用五種有辛味的菜(蔥、蒜、韭等類)來使五臟之氣通暢;“敷於散”則是將五種中藥碾成的粉末用幹凈的井水吞服。鄂州拜年風俗有著次序上的規定:初壹為父黨,即為父輩的親屬拜年;初二為母黨,即外孫拜外祖父母、舅父母的年;初三為妻黨,即女婿拜嶽父母的年;初四以後為姑、姨家或同輩互拜。同時有諸多禁忌,如初壹至初三不得倒垃圾,否則即為“破財”。 2.立春日立春日立春日立春日 臘月底正月初(公歷2月4日前後) 立春這天,是我國習慣上作為春季開始的節氣,人們要喜氣洋洋,恭恭敬敬地迎接春天的正式到來。在立春前壹日,官吏要裝飾樓臺亭閣,官民要迎春於東郊,祭拜谷物之神。立春的早晨要鞭打耕牛(泥牛),謂之“打春”。農家要在堂屋擺香案、點蠟燭,采來松、柏、竹類四季常青之枝葉插於燭臺或裝米的“升子”之中,謂之“迎春接福”。立春,同時意味著過年以來吃剩下的雞鴨魚肉再也不能長期地放下去了。 元宵節元宵節元宵節元宵節::::提著花燈逛街去提著花燈逛街去提著花燈逛街去提著花燈逛街去 3.元宵節元宵節元宵節元宵節 正月十五 因其是壹年中第壹個圓月之夜,故稱“元(月)宵(夜)。”正月、七月及十月的十五日,分別被稱為上、中、下之三元節,人們尤為註重上元節與中元節。上元節又是古人祭祀蠶神之日,後又發展成花燈節。 唐代元宵燈會盛況空前,曾作燈樹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要取消夜間的戒嚴,讓市民逛燈三整夜,被稱為“放燈”。古人這天要以楊柳枝插於門前,煮壹些豆粥,用來祭祀門戶,到晚上還要占蔔即將到來的蠶事與農事的吉兇,後來漸漸發展到今天的吃元宵、玩龍燈等活動。上元節是舊時婦女最歡喜的節日,只有這天,平時被幽閉深閨的女子,才能暫時擺脫禮教的束縛,露出壹點人性本來的色彩。節日到來的前幾天鄂州便有龍燈上街,謂之“試燈”。舊時的鄂州是看不到婦女玩龍燈的,近年,出現由婦女組成的龍燈隊,可謂是移風易俗。龍燈的紮制,是民間編制、紙紮及剪紙藝術的綜合體現。 4.花朝節花朝節花朝節花朝節 二月十二 這天為鄂州地區的花朝節(也有的地方為二月初二、十五),即“百花生日”。古時這天,文人喜吟詩作賦,百姓有外出撲捉蝴蝶的遊戲。裏社要請戲班唱戲鬧花朝。據說,百花這天要向花王獻壽。姑娘們要選這天穿耳朵,好戴耳環,要備素酒祭祀花神。花朝節是結婚的好日子,平時結婚要看日子,而花朝這天則不用看,它壹定是良辰吉日,故結婚者甚多。 5.清明節清明節清明節清明節 二月底至三月初(公歷大多在4月5日) 古時往往與寒食節壹起過,古人們對寒食的重視程度勝於清明,隨著時代的變遷,壹些寒食節裏的風俗逐漸移入清明之中。今天的清明,家家戶戶包括遠在他鄉的親屬也要回鄉團聚,並且必須全家都要到祖墳山掃墓祭祖。這壹天或給舊墳培以新土,或給新墳立置墓碑(要提前請民間藝人刻制好石碑及碑文),作為對先人與逝者的壹種緬懷與追思。 端午端午端午端午::::龍舟競渡龍舟競渡龍舟競渡龍舟競渡 6.端午節端午節端午節端午節 五月初五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份的頭端午(初五)、大端午(十五)、末端午(二十五)有很多民俗活動,如“采艾懸門”、“鬥草遊戲”、“楫舟競渡”、“爭采雜藥”、“系絲辟瘟”等等。初五這天,人們要采摘艾草束紮成人形,懸掛在門上,以祭禱消災;要爭先恐後地去采集百藥,以去除毒氣;新蠶吐絲,要用五色絲織品系在臂上或繡織成物品奉給尊長,青、紅、白、黑象征東西南北四方,黃色象征中央;以五彩線制香囊,給小孩佩戴。最有影響的是楫舟競渡。老百姓為了紀念這天投江的屈原,以競渡的方式“搭救”屈原。比賽的雙方,壹方被稱為“水上兵車”,壹方被稱作“水上駿馬”。鄂州大多數地方重視過頭端午,采艾葉菖蒲插於大門、喝雄黃酒、燃雄黃煙火避疫驅蟲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除楫舟競渡外,原鄂城城關、澤林與葛(店)華(容)段(店)等地,還要舉行“龍舟會”的活動,今天只有澤林保留下來在大端午劃旱龍舟的習俗。此外,對於旱龍舟,更古老的說法是指民間“送瘟神”的壹種活動。 7.乞巧節乞巧節乞巧節乞巧節 七月初七 相傳是天上的牛郎與織女架鵲橋於天河相會的日子,是今天公認的中國“情人節”。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的婦女要用很細的針結紮彩絲線,把瓜、果等擺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婦女們便格外高興,就認為是織女星神降臨,自己的手藝也將會更加靈巧。而鄂州人則把平時積攢下來的瓜子、花生、蠶豆之類的食物炒熟拿出來吃,謂之“咬巧”。 8.中元節中元節中元節中元節 七月十五 為“孝義之節”,這是鄂州歷史上較為隆重的壹個節日。這天,人們要焚香化紙,擺酒食,祭祀祖先與辭世的親屬。另外,鄂州舊時家家戶戶還要“放河燈”,即用紙紮的壹種平底燈,倒上壹點青油,裝上壹截燈心草,拿到河、塘中放走,並命兒童燒些紙錢。無河塘放燈者,便放於自家水缸中,以此超度孤魂野鬼,為其燃燈照路,使其早日投胎轉世。 9.中秋節中秋節中秋節中秋節 八月十五 每家都要購置壹些月餅茶果,晚上壹家人吃月餅、品茶、賞月。以前,兒童頸上還常掛“月亮糕”,它由米粉加點糖制成,穿壹根納鞋底的紅繩子,兩面印上紅、綠等簡單的人物如“嫦娥奔月”及各種花草圖案等等。中秋節農村有“摸秋”的習俗,即婚久不育之婦女,暗地托人去園中偷瓜,送到自己床上,寓意可得貴子。古時在中秋的頭壹天,民間還有把朱砂點在小孩額上,稱為“天灸”,用來制服疾疫;又以金箔制“眼明囊”,用以裝百草上的頭茬,拌以露水,用來洗眼睛,能使眼睛明亮。 10.小年小年小年小年 臘月二十四 這壹天,家家戶戶要清除“揚塵”,搞清潔衛生,為過春節作準備。鄂州舊有祭竈神習俗,傳說這天竈王爺要上天奏事,主家則祈求竈神向玉皇大帝多言好事(即鄂州民間所稱“送司命菩薩上天”),以保下界的平安和百姓的“有吃、有穿、有剩”。祭祀時要用麥芽糖,據說麥芽糖又甜又黏,把它糊在竈神嘴上,壹來竈王爺吃甜了就不好再告狀;二來麥芽糖黏了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了。無麥芽糖的窮苦人家只能許願,故有諺曰:“竈王爺爺本姓張,壹碗涼水三炷香,今年日子過得苦,來年再請妳吃糖。”由此道出了窮苦人家的壹種哀傷與無奈。 除夕除夕除夕除夕::::寫春聯貼春聯寫春聯貼春聯寫春聯貼春聯寫春聯貼春聯 11.除夕 臘月三十 這壹天是壹年的最後壹天(歲暮),家家要換舊符、貼春聯,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為此寫照。各家要備辦美味佳肴,壹家人要在壹起開懷暢飲,圍坐“守歲”,迎接新年的到來。長輩們要給小孩“壓歲錢”。室內燈火通宵不熄,室外每家要懸掛叫做“滿天紅”的門燈。舊時,還要留壹點“守歲飯”,到新年的第十二天,再把它撒到大路上,謂之“吐故納新”。 額O(∩_∩)O~,妳個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