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題。
歷史的流沙雷抒雁 ①北京三環路畔有壹家書店,叫“知不足”。好名字!是要人去買書、讀書。
讀,然後知不足。古人的話大體是對的,不讀書時,侃侃而論,似乎天文地理人事,無所不知,壹翻開書,驚出壹頭汗,原來尚有那麽多事不知;甚至先前以為已知的,卻是半知,或謬知。
②這是熟理,不說。以寫作人的目光看,翻翻前人的書,忽然能生出些恐懼來。
在我們的前邊有多少嘔心瀝血,三更燈火五更雞,自以為寫下了驚天動地的詩文的人,竟被歷史的流沙埋得這等嚴實。如今說出他們的名字,極少有人知道,說出他們的著述,讀過的人萬裏難得尋壹。
③張岱是明末清初的壹位散文名家,他撰寫的二百二十卷的《石匱書》,是紀傳體明史。後又完成了記敘明崇禎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匱書後集》,***六十三卷,附錄壹卷。
張岱自信這些書可以傳世,應以金為匱,藏之石室,那種自負,應不遜於今人。 ④歷史的塵沙,讓人不敢回頭,多少創造,多少建築,都沈沈地埋進了黃沙。
那古樓蘭的繁華強盛,讓唐帝國如芒刺在背,邊塞詩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唱的是決心,也是艱難,是犧牲。可是如今,我們只能從那漫漫黃沙下坍塌的土丘推認當時的建築,從未朽的枯骨分辨遠去的古人。
他們的創造,他們的歌唱,他們的詩文以及由此引起的雞爭狗鬥,得來的榮華富貴,享受的聲譽名望,壹概地歸了沙塵。常說歷史無情,大概就在於此,它埋葬了多少愛恨情仇。
⑤先前的文人也有過風流,也有過宗派,也有過吹捧和打壓,更有過相互圍剿與廝殺。可是,壹旦時過境遷,壹切都風流雲散,花落水逝。
歷史的無情還在於歷史的霸道,不論輸家贏家,盡覆黃沙之下。 ⑥文人多狂士,壹旦成名,難免“仰天大笑出門去”,要“壹覽眾山小”。
自己寫的片言只字,都敝帚自珍,不肯讓人雌黃。古人概括為“文人相輕”,可知此毛病由來已久。
加之過於自珍自戀,便有俗語說:“別人的婆娘,自己的文章。”寧肯讓美麗給別人的妻子,不可輸美文於自己的文章。
看看那些為了獲得某種獎譽的尋機奔走,獲取虛名後的趾高氣揚,便可洞見其心態之壹二。 ⑦時代如人,要前進,自然背不動許多陳舊的包袱。
那些先前看來還光光亮亮的勞什子,現在只好扔到壹旁讓塵封沙掩。 ⑧前邊說過的那位張岱先生,是經歷了由盛轉衰、由紅變暗全過程的壹個 典型。
⑨這個紈絝子弟,說起先前的自己,充滿了誇耀和感嘆,他說他“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看看,真是人間的壹切繁華和欲望都集中在他身上。
可是,歷史弄人,明滅清立,先前的繁華盡被風吹雨打去,張岱壹下子就變成了另壹個人:“年過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壹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這就讓他回首往事,不能不恍如隔世了。 ⑩歷史的流沙,把他的自負、狂傲、才華、富貴、虛名、心血,統統掩埋。
?當然,歷史並不虛無。當我站在秭歸,站在屈原高傲孤憤的塑像前邊;當我站在李白墓前,站在那方千古巍然屹立的墓碑前,我就想到,其實,許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他們是高聳的山峰,是根深葉茂的大樹,歷史的風吹過,它們不會動搖。
沙塵只會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無法遮蔽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存在反倒豐富和深厚著歷史。
我想說的是詩人也罷,文人也罷,來了,如春花開綻;去了,如黃葉飄落。留下的只是果實,即妳安身立命的作品。
這果子能否在許多年以後重新萌芽,則在於它的生命含量。妳現在的奔忙,其實對它能否恒久無助。
?前些年,有人將自孔子至今的文化名人,歸統齊數了200名。新中國建立前是150名。
算壹算,孔子至今將近3000年,大約15到20年出壹個名人。壹個世紀也就四五個人。
但當今卻占了50名,許多小弟弟、小妹妹也孔子壹般入了名籍。我想新中國的文學成就即便很大,與歷史比,未免過於樂觀了些。
?冬天到了,寒風又起,窗外呼呼啦啦吹起些黃葉。塑料袋也好風憑借力,飛上了枯樹枝頭,遠遠看去,竟像是花簇壹般燦然。
(有刪改)16.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壹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4分) A.文章從“知不足”書店落筆,談古論今,撫今追昔。既寫“我”的不足,“尚有那麽多事不知”,又寫當下中國文壇的不足。
B.開篇的“驚出壹頭汗”和第②段中的“生出些恐懼”,都是因為“我”翻書時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事不知或者壹知半解、謬知。 C.張岱的自負不遜於今人,他的著述甚豐,而晚景淒涼,作者認為無情的歷史流沙掩埋了他的自負、狂傲、才華、富貴以及文學成就等。
D.屈原、李白等許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留下了許多安身立命的作品,這些作品有恒久的生命力,說明了歷史並不虛無。 E.文章將新中國建立前後的文化名人的數量進行對比,含蓄地批評了當今中國文壇過於樂觀的心態和追名逐利的現象。
17.為什麽說“歷史的塵沙,讓人不敢回頭”?請結合第④段的內容簡要分析。(4分)18.請簡要分析第?段的語言表達技巧及其作用。
(4分)19.文章以環境描寫結尾,有關塑料袋的描寫特別引人。
中國歷史上是否有丐幫武俠中,丐幫號稱天下第壹大幫會,蓋天下歷朝歷代,無有不淪為乞丐之人,聚夥為幫,打抱不平,舉止介乎正邪之間。
至於宋末,丐幫幫主舉抗金義旗,以民族大義為重,開創出壹番事業,終成為武林泰鬥。成為江湖上第壹大正派。
丐幫幫主的打狗棒法壹脈單傳,以玉竹杖為幫主幫主信物。降龍十八掌更是名揚天下。
之壹、乞丐的文獻記載後漢書 獨行傳曰:「向栩字甫興,河內朝歌人。向長之後也,少為書生,性卓詭不倫,不好語言,而喜長嘯或騎驢入市,乞丐於人。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乞食於野,野人與之,公子怒欲鞭之。」龍城錄載有「壹日,伊水上遇壹丐者。
」稽神錄有雲:「安陸人性毛,善食毒蛇以酒吞之,嘗遊齊魯,遂至豫章,桓弄蛇於市,以乞丐為生。」足見是先有乞討的行為,後有行乞的身份;唐代元結著丐論,自稱:「遊長安與丐者為友。
」由此可知以乞討為生的職業乞丐,可能最早出現在六朝。東京夢華錄形容開封城「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
」所謂規格者,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裝在特定地區或針對特定對象行乞,並受到團體的約束,要盡規定的義務。宋元話本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裏的乞丐團頭金老大,他手中的桿子是領袖的標記,統轄全城的叫花子,證明在宋代丐幫已然成氣候,是具有某種程度組織規模的社會群體。
「這般丐戶,小心低氣,服著團頭,與奴壹般,不敢觸犯。」想見當時的丐幫紀律嚴明,丐頭的桿子壹直沿用到清代,不僅象徵權力,還可以執行幫規,懲治違規的乞丐。
之二、討孔子的人情據說孔子當年曾在陳國斷炊,接受範丹的 濟才不致餓死,因此後世的乞丐供奉範丹為祖師爺。他們挨家挨戶向門上貼有春聯的商戶乞食,替祖師爺向孔子的徒子徒孫討回壹點人情,東漢的範丹是歷史上著名的窮漢,和春秋時代的孔子竟也能扯上關系,當然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的結果。
歷史上真的有"丐幫"嗎中國歷史上的丐幫大揭密 丐幫源流考 之壹、乞丐的文獻記載 後漢書 獨行傳曰:「向栩字甫興,河內朝歌人。
向長之後也,少為書生,性卓詭不倫,不好語言,而喜長嘯或騎驢入市,乞丐於人。」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乞食於野,野人與之,公子怒欲鞭之。
」 龍城錄載有「壹日,伊水上遇壹丐者。」 稽神錄有雲:「安陸人性毛,善食毒蛇以酒吞之,嘗遊齊魯,遂至豫章,桓弄蛇於市,以乞丐為生。
」 足見是先有乞討的行為,後有行乞的身份;唐代元結著丐論,自稱:「遊長安與丐者為友。」由此可知以乞討為生的職業乞丐,可能最早出現在六朝。
東京夢華錄形容開封城「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所謂規格者,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裝在特定地區或針對特定對象行乞,並受到團體的約束,要盡規定的義務。
宋元話本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裏的乞丐團頭金老大,他手中的桿子是領袖的標記,統轄全城的叫化子,證明在宋代丐幫已然成氣候,是具有某種程度組織規模的社會群體。「這般丐戶,小心低氣,服著團頭,與奴壹般,不敢觸犯。
」想見當時的丐幫紀律嚴明,丐頭的桿子壹直沿用到清代,不僅象徵權力,還可以執行幫規,懲治違規的乞丐。 之二、討孔子的人情 據說孔子當年曾在陳國斷炊,接受範丹的 濟才不致餓死,因此後世的乞丐供奉範丹為祖師爺。
他們挨家挨戶向門上貼有春聯的商戶乞食,替祖師爺向孔子的徒子徒孫討回壹點人情,東漢的範丹是歷史上著名的窮漢,和春秋時代的孔子竟也能扯上關系,當然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的結果。 近代乞丐供奉朱元璋的愈來愈多,朱元璋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洪武,幼時孤寒,被送到元覺寺當和尚,但命運多舛的朱元璋又被逐出廟門,落到挨戶乞討的地步,傳說敲打牛骨頭就是從他開始。
窮家門的人稱那牛骨頭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個小銅鈴,相傳壹個銅鈴可吃壹省,十三個銅鈴可吃遍全國十三個省份。當年朱洪武曾北上進京趕考,未中功名,途中忽患傷寒,幸獲窮家門人救助始愈。
當上皇帝後的朱洪武傳旨,從此乞丐使用安上十三個銅鈴的太平鼓。 另有壹說,唱花鼓行乞源於朱洪武平定天下後,為恢復家鄉鳳陽的元氣,不惜遷徙江南富戶十四萬至鳳陽,並嚴律私歸者有罪。
由於連年征戰,田地荒蕪,鳳陽地方流離失所淪為乞丐者甚眾。於是移居於此的江南富戶每至冬季必扮成窮家門人,藉行乞潛歸原籍,久而久之竟以行乞為業。
壹首花鼓歌謠唱得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四方。」 豐衣足食的太平歲月,只要掏掏爐灰、倒倒溲水,窮家門人不難在富貴人家的夥房混口飯吃,甚至將廚余打包帶走。
遇到喜宴節慶,說唱逗笑逢迎些吉利的順口溜,更能討得酒食或賞錢,樂上好壹陣子。 當乞丐也得拜師,乞丐頭權威無限,負責地盤分配,小乞兒若是不能按時孝敬頭兒,挨頓打罵事小,被趕出地盤成為流丐是常有的事,甚至遭受幫內私刑丟了性命,所以「高高山上壹根棒,好活壹陣是壹陣。
」 沿門乞食的叫化兒乞丐,不論男女老少、瘸瞎聾啞,都是如假包換的窮家門人。乞丐組織門戶森嚴,分行分類,行有武行、文行;武行有叫街丐、釘頭丐,柱頭丐、蛇丐等,甚或強討硬要惡形惡狀;文行有響丐(打太平鼓、打竹板說數來寶、唱花鼓等)、吹樂丐、詩丐等哀乞者皆屬之。
之三、丐幫開碼頭 歷朝偶見丐幫陋習,每年舊歷二、八兩月,或是端午、中秋、農歷年三節期間,乞丐頭公然帶領成群結隊的乞丐進入城中,向市面上的商戶們強打秋風,索討規費。凡是納了捐的店鋪,丐頭就「出壹葫蘆式之紙給商店,使 於門,曰:「罩門」。
罩門所在,群丐不至。 其文有:「壹應兄弟不準滋擾」字樣,或無文字,僅有符號。
商店既 此紙,丐見之,即望望然而去。」大門貼上紅紙黑字的丐條,管保平日沒有叫化子再敢登門勒索錢財,就像貼上門神驅鬼壹樣有效。
若是遇到不肯交納丐捐的人家,乞丐頭會支使群丐終日登門強索硬要,鬧得家宅不安雞犬不寧,非妥協不可。為了避免他們搗亂滋事,官府對他們通常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因為他們非但人數眾多,並且壹點都不怕被抓進牢裏去吃公家飯。
因此,丐頭按季帶著徒弟逐戶收取丐捐,平時遇到紅白喜事就伸手索討喜錢,幫徒日增組織愈密,大丐頭儼然成為幫主,劃界線分地盤,以防止外來的饑民窮漢來占碼頭。為了做好與地方 *** 之間的公關,慣例將丐捐分為五份:丐頭壹份,群丐合分三份,其余那壹份當然就是用來孝敬當地官府。
之四、小說中的丐幫 丐幫是最常見的幫派組織之壹,人數眾多、分布極廣、勢力龐大是其特色,因此號稱天下第壹大幫。 凡是叫化子皆屬丐幫,除強濟弱,重諾守信,為江湖上著名的正道組織。
由於幫眾分布極廣,眼線甚多,耳目靈通,故在搜集敵情,傳遞訊息方面頗有所長。 通常丐幫幫主擁有代代相傳的高絕武功,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打狗棒法」和「降龍十八掌」;其他丐幫人物武功博雜不壹,玩蛇者或擅弄毒,嗜酒者或能施展「酒。
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寒潮是有多可怕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四次寒冷期,期間凍死的人不計其數。
第壹個寒冷期從公元前 1000 年到公元前 850 年,即西周前期的第壹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
只有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凍結的情況,沒有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記載中都能夠看出來當時的天氣極度寒冷。到了第二個寒冷期,大雪記載的逐漸就多了。
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壹世紀到公元 600 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 4 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記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冰上可往來車馬及幾千人的大部隊,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 2—4 ℃。
當時正值荒年,再加上這麽糟糕的雪天,連皇宮糧食都斷炊了,李曄只好命令宮人,在宮中支起壹個小磨,自磨豆麥充饑,“自後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個人被凍餓死,民間災難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 1000 年到 1200 年,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 1111 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10 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宮架都壓折了,壹周後的二月初三又是壹場“大雨雪”,導致“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眾”。
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 1300 年到 1900 年,即明清嚴寒期。此間,1329 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1493 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全國好多省市的地方誌上,都有凍死人記載:湖北大冶等地,“凍餓死者甚眾”;河南開封壹帶,“井冰,道路多凍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凍死”;安徽懷寧等地,“凍綏死者甚眾”;江蘇盱眙等地,“民多凍死,鳥獸入室呼食”;山東臨沂等地,“人多凍死”,威海“行人死者無算,屋內亦有凍死者”。
古代人怎麽熬過這些寒冷期的呢?
窮人 出門穿短褐 家裏取暖用竈灰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壹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窮人在家裏只能用竈灰取暖,條件稍好壹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竈灰”取暖。
貧窮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禦寒,褐是壹種衣服的料子,屬於麻制品,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觀。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裏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這樣的衣服還有洞和補丁。
達官貴族過寒冬 愛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時期,壹些官員或富裕人家已經用上銅制手爐或者腳爐,手爐呈橢圓形,裏邊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竈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裏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裏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裏。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明、清兩代,在冬季大多燒柴炭取暖,壹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制成的,外面再加上壹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裘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於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壹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
皇宮墻裏建火道 堪比中央空調
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采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裏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
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禦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割袍斷義的歷史故事割袍斷義的原型是割席斷交,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壹個故事:三國時期魏國的壹個飽學之士管寧和好朋友華歆***園中鋤菜,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菜地裏頭竟有壹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壹撥就扔到壹邊了。華歆在後邊鋤,過了壹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裏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
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壹截。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裏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
管寧還是和沒聽見壹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
車馬過去之後,華歆回到屋裏,管寧卻拿了壹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妳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這個故事也就是後人割袍斷義和劃地斷義的原型。表示兩個至交好友或者同胞兄弟劃清界限,不再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