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誰的詩句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誰的詩句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衍生出推敲這個詞,出自中唐詩人賈島。

“推敲”這個詞的由來已經家喻戶曉,人們壹直津津樂道於它所體現出煉字的辛苦及漢字的博大精深。

年輕詩人賈島寫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描述壹個和尚在淒清孤寂的夜晚獨自回到廟裏的場景,其時,寒鳥已宿,孤月獨照,只有壹個和尚,月下踽踽獨行碰寬,用卡爾維諾的話說就是,如果在冬夜,壹個和尚。壹股寂寞的寒意立馬彌漫出來,此兩句可以稱得好詩。

賈島騎著驢,邊走邊琢磨,是推好還是敲好,不知不覺撞進了韓愈的儀仗隊。韓愈當時是吏部侍郎兼京兆尹,相當於今天中組部副部長兼北京市長,正部級的大官。賈島就把情況告訴了他,韓愈思索了壹會,告訴他說:用敲好,就這麽愉快的決定了。於是後世就流傳了推敲的典故。

認真想壹下,是不是覺得很詭異。因為韓愈並沒有說出敲的理由,只是幫他選了“敲”字。這兩句詩就作為佳話流傳下來。人們熱衷於談論賈島的苦吟、韓愈的親和、煉字的艱辛,卻唯獨沒有人去質疑:敲真的比推要好嗎?

朱光潛老先生在《論文學》裏談到這件事情,他的意見是:仔細玩味的話,推字表示和尚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自來自去,自有壹種風度山蔽,而敲字則顯拘謹,太著塵相。結合和尚的身份,從貼合詩的意境來說,顯然推字更好。

對老先生的看法,我簡直不能贊同更多。但為什麽大多數人卻沒有意識到呢?

根據我的分析,這是名人效應及羊群效應造成的。

當時賈島只是壹介書生,出場時只有壹頭病驢,而韓愈卻是朝廷重臣文壇巨擘,出場前呼後擁還有三軍儀仗隊。話語權不言而喻的掌握在韓愈手上,他此時無論說推還是敲都是對的。我好奇的是史書上說他思索了壹會,他真的是思索詩句還是思索怎麽打發這個窮秀才。再開壹下腦洞,如果當時韓愈說,拿字好。那今天推拿就會從壹項按摩活動變成寫作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