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
在恬淡閑適、樂觀曠達的人的眼裏,月亮這壹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
在不少古詩詞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壹幅多麽幽雅、明凈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啊!在這裏,壹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鮮活潑,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飄逸情懷。
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在這首詩中,月亮以動態的形式出現,壹個“驚”字打破了寧靜,喚醒了壹個息息相通的世界。在這夜靜春山空中,壹輪明月的出現,更加渲染了清幽與雅致!
其它詠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萬丈生白毫”(蘇軾《和子由中秋見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前赤壁賦》)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
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裏,月亮這壹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壹類是最多的。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寧靜的月夜裏,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沈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壹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壹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壹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只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範仲淹的《蘇幕遮》);“江南月,如鏡復如鉤。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歐陽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呂本中《采桑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南宋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真是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