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嶽陽樓杜甫詩中具體描繪洞庭湖景色的詩句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
這壹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氣勢磅礴的特點,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只見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於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著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沈,寓情於景,隱含自己長期飄泊無歸的感情。宋代劉辰翁說,此聯“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吳楚”,春秋時代的吳國和楚國。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楚地;今江蘇、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吳國。“坼”,分裂。?
《登嶽陽樓 》簡介
《登嶽陽樓》這首五言律詩寫於詩人逝世前壹年,即唐代宗大歷三年(768)。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壹路漂泊,來到嶽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寫下這首含蘊著浩然胸懷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嶽陽樓,即湖南嶽陽城西門樓,是我國三大名樓之壹(其余兩個是黃鶴樓、鸛鵲樓),下瞰洞庭,視野廣闊。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任職此州,常與才士登樓賦詩,遂使之聲名驟增,成為天下文化名樓。
作品原文
《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評 解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壹。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沈;雖然沈郁,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壹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註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嶽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壹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之稱。
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壹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