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濟南八景是什麽?

濟南八景是什麽?

分類: 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濟南八景 滄桑代變湮沒者多

在我國,有許多地方都歸納出最具當地特色的八大景觀,如著名的“燕京八景”、“瀟湘八景”等等。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秀美的湖光山色的泉城濟南自然也不例外。歷史上的濟南八景曾經廣為稱道,但如今提到濟南的風景名勝,浮上人們記憶的恐怕只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少數幾處了。

濟南八景也稱歷城八景,起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有關八景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的《歷乘》(劉敕撰,為濟南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昔人標為八景,而滄桑代變,湮沒者多。”由此可知,八景之說在明朝時就已存在多年了,但有些景觀已隨著時代的變遷難以尋跡,所以當時劉敕列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歷下十六景”。

但稍後的《歷城縣誌》卻在卷首刊出《八景圖》8頁,並具體標出了“八景”之名: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秋菊、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泛舟、白雲雪霽、歷下秋風。這壹說法普遍被人認同,壹直沿用到現在。

時光流轉,轉眼又是數百年,這八景中又有部分景觀“湮沒”不見。

歷下秋風 秋來風景更清冷

白雲雪霽 樓毀難覓昔日景

古時大明湖的水域比現在大得多,唐宋以前的歷下亭在現在的五龍潭附近。當時每逢秋日,站在高臺上的歷下亭內四覽全城,可見湖水微波,南山隱約,蘆荻瑟瑟,秋風蕭蕭。遺憾的是,明代修建貢院時,歷下亭亭臺俱毀,“歷下秋風”壹景隨之空留其名。

清康熙年間,歷下亭被重建於大明湖中的小島上,“歷下秋風”壹景也隨之移到湖亭。清代蒲松齡在其《古歷亭賦》壹文中曾對歷下亭周圍的景色作過描述。

每至秋日,歷下亭周圍的景色更美。秋風輕拂,湖水蕩漾,清波拍岸,如玉佩相擊;岸上的垂柳,隨風搖曳,婀娜多姿,好像神女在清波深院中起舞;湖裏的荷花,在輕風中顫動,猶如江

妃在水面上淩波微步。此外更有陣陣清幽的荷香撲面而來,令人頓生心曠神怡之感。

歷史上“白雲雪霽”壹景,與珍珠泉緊密相關。金末元初,山東行尚書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府事張榮在珍珠泉畔修建了私人宅第,人稱“張舍人園子”。後來他的孫子、元大都督張宏又在此處新建了壹座白雲樓。站在白雲樓極目四望,北可觀明湖碧波、黃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群山青蔥。尤其是雪後初霽之時,憑欄遠望,但見晴光四野,白雲繚繞,綺麗景色,宛然如畫,令人嘆為觀止。元散曲家張養浩曾作《白雲賦》贊曰:“翼截華鵲之煙雨,背摩霄漢之日星”。

歲月更替,白雪樓已不復存在,“白雲雪霽”的美景自然也就無從尋覓了。

A

錦屏春曉 八景之首少人識

趵突騰空 當年聲勢難再現

錦屏春曉 錦屏春曉為濟南八景之首,位於濟南市東南龍洞山上。景區內群山環抱,層巒疊障,危峰壁立,山勢奇絕,風景秀麗。獨秀峰上的錦屏巖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風,加之周圍松柏蒼翠、楊柳垂青,故得名“錦屏”。明代文人劉敕曾對錦屏巖的景色做過這樣的描繪:“丹碧點綴,曉霞掩映,絢若錦屏”。

此外,錦屏山西峰懸崖上有西龍洞,洞壁上鐫有佛像,洞頂鐘乳石花叢生;東懸崖上有東龍洞,東龍洞又分“金瓶”、“春曉”兩洞,相傳每逢立春這天,會有陽氣自洞中沖出,並有幹草枯葉隨之飛揚。龍洞下的深谷中,原來建有“壽聖院”。據史籍記載,壽聖院的建築形式古拙,院內銀杏蓊蔥、松柏蒼翠,並有古碑數方。

過去秋天去龍洞看紅葉,是濟南及附近群眾的壹大盛事,現在山上的紅葉依然“燦若雲錦”,但遊客卻是稀稀落落,大概是隨著眾多新景點的開發,人們已經日漸將其淡忘了。

趵突騰空 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壹泉”之譽。歷史文獻上記載趵突泉“勢若雲沸,其高數尺,晶渺如練”,所以被稱為“趵突騰空”。

據史籍記載,趵突泉最高噴湧高度可達1米多,實為濟南壹大奇景。泉池中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小泉頗多,簇簇串串,如珠似玉。

自上世紀70年代,趵突泉開始季節性停噴,近年來更是多次休眠,經過多方努力今年9月趵突泉終於復湧,但要重現當年勝景難度很大。

B

匯波晚照 瀲灩水波照半城

明湖泛舟 水上看山山更多

匯波晚照 泉城濟南的珍珠、濯纓、芙蓉等泉的泉水皆匯集於大明湖,然後從湖東北角的晏

公廟下流過,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所以稱為“匯波晚照”。

舊時晏公廟側建有晏公臺,由臺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臺下不遠原有壹拱橋,即名為“匯波”。橋北是北水門,由磚石砌成,券門四周皆為垂柳,細長的柳絲點入水中,清風徐來,微波蕩起。若到傍晚時分,夕陽由券門斜映入水,發出柔和的光,把周圍的壹切都染上壹層桔紅的顏色,迷人的景色即為“匯波晚照”。

元朝初年,水門上增建了匯波樓後,斜陽再不能映入,此景隨之消失。然而每當暮色降臨,登臨匯波樓,人們又可看到另壹種綺麗的景色:南望晏公廟巍峨壯觀,滿院楊柳籠罩、修竹郁森,晏公臺上古柏老態龍鐘,院南壹片荷紅,遠處碧波粼粼,夕陽西下,光輝萬丈,晚霞盡染,景色絕佳,故後人又把這壹景觀稱為“匯波晚照”。

明湖泛舟 《歷城八景》在描述明湖泛舟時的景象時作詩曰:“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鏡中過”,形象地再現了過去明湖上佛山倒映的綺麗景色和明湖水質的清澈澄明,可是現在即使泛舟湖上,也很難看到這壹景觀了。

大明湖是壹個由泉水匯成的天然湖泊,過去水色澄碧,堤柳夾岸,蓮荷疊翠,佛山倒映,形成壹幅天然畫卷。人們蕩舟湖上,“如遊香國”,實為人生壹大樂事。

近年來眾泉多次停噴,再加上汙水不斷排入,明湖水質日漸惡劣,而且附近高樓不斷崛起,“水上看山山更多”只能是壹句空話了。

C

佛山秋菊 鵲華煙雨

盛名猶在 只是大不如前

佛山秋菊 在千佛山東南不遠處有山名曰“佛慧山”,山上有濟南最大的石刻佛像,高約10米;山腰原建有古剎開元寺,寺周懸崖鑿有石室,昔日儒生多在裏面讀書;開元殿前面的石崖下原有甘露泉,水聲丁冬,富有琴韻。每逢秋季,山中澗谷縈回,山上怒綻的野菊花滿山遍野,紅、白、黃、紫,各色俱全,但以黃色為主。野菊盛開時節,如黃金遍撒,點綴在青松翠柏之間,十分好看!

由於《山東通誌》把千佛山與佛慧山混稱,故亦有人把“佛山賞菊”中的“佛山”當成千佛山。另據誌書記載,千佛山南側原有“賞菊崖”,是古人賞菊處。為使人們更好地觀賞這壹景觀,1984年,人們在山頂巨石上建起了“賞菊閣”,為人們秋日賞菊提供了壹個駐足之處。

不過,近年來由於到佛慧山遊玩賞菊的遊人數量越來越多,對山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佛慧山上的秋菊數量已大不如以前。此外,原來的著名景觀開元寺和甘露泉都已不復存在,只能到歷史典籍中尋覓了。

鵲華煙雨 鵲、華兩山在濟南市城北,山勢俊秀,景色迷人。鵲山橫列如屏,無主峰,山上林木青翠,舊有鵲山院、鵲山亭、扁鵲墓等古跡,傳說是名醫扁雀居住行醫之處。山下據說原有鐘、鼓二石,如以石擊之,其聲可遠揚數裏。

華山原名“華不註山”,與鵲山隔黃河相望。華山歷史悠久,歷代文人騷客都曾登臨此山,並多有詠贊。唐朝詩人李白即有詩句贊此山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華山上建有華陽宮、三元宮、泰山行宮等廟觀。廟觀院內古柏蒼翠,蔚為壯觀。山腳下古有華陽湖,而鵲、華二山之間原有鵲山湖,碧波萬頃,湖光浩渺。舊時大明湖南岸還有壹拱形石橋,名為“鵲華橋”,春秋陰雨之日,站在橋上向北遠眺,但見細雨蒙蒙之中的鵲、華二山,若離若合,時隱時現,雲霧繚繞,如青煙兩點;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漁舍的映襯烘托,簡直如詩如夢、頗似壹幅絕妙的水鄉圖畫。

可惜後來湖水日漸幹涸,山體也多遭破壞,景色已大不如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