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盡煙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遊》 辛棄疾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陸遊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伯兮 詩經》
伯氏吹塤,仲氏吹篪。——《何人斯 詩經》
大賢本孤立,有時起絲綸。
伯父自天稟,元功載生人。——《上同州使君伯》 王昌齡
曲江柳條漸無力,杏園伯勞初有聲。
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江早春》 白居易
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馬詩》 李賀
2. 求關於‘伯’字的詩句詩句費盡煙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遊》 辛棄疾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 陸遊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願言思伯,使我心痗。——《伯兮 詩經》伯氏吹塤,仲氏吹篪。
——《何人斯 詩經》大賢本孤立,有時起絲綸。伯父自天稟,元功載生人。
——《上同州使君伯》 王昌齡曲江柳條漸無力,杏園伯勞初有聲。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
——《江早春》 白居易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馬詩》 李賀。
3. 高中帶“發”字的文言文句子,越多越好①<;動>;把箭射出去;發射。《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②<;動>;出發。《荊軻刺秦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③<;動>;派遣;派出。《赤壁之戰》:“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
④<;動>;征發;征調。《西門豹治鄴》:“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
⑤<;動>;興起;發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舜發於畎畝之中。”
⑥<;動>;生長;長出。王維《相思》:“春來發幾。”
⑦<;動>;發布;頒布。《肴之戰》:“遂發命,遽興姜戎。”
⑧<;動>;發送。《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人發書至趙王。”
⑨<;動>;發作;抒發。《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哉。”
⑩<;動>;撥動;發起;起事。《張衡傳》:“雖壹龍發機,而七首不動。”《蘇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
⑾<;動>;開啟;打開。《寡人之於國也》:“塗有餓殍而不知發。”《荊軻刺秦王》:“發圖,圖窮匕首見。”
⑿<;動>;啟發;闡明。《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⒀<;動>;表現;顯露;泄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征於色,發於聲。”
⒁<;動>;開發;發掘。《促織》:“於敗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記不施。”
⒂<;動>;分發。《嚴監生和嚴貢生》:“知縣準了狀子,發房出了差來到嚴家。”
⒃<;動>;開放。《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
⒄<;動>;點燃,燃放。《柳毅傳》:“人以火為神聖,發壹燈可燎阿房。”
⒅<;量>;⒈支,顆。《漢書·匈奴傳》:“弓壹張,矢四發。”⒉次;下。《柳毅傳》:“然後叩樹三發,當有應者。”
4. 高中文言文,有關“而”字的句子及翻譯ér
①<;名>;頰毛;胡須。《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爾”妳,妳的。《記王忠肅公翺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③<;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④<;連>1.表並列關系。《論積貯疏》:“茍粟多而財有余。”《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2.表相承關系。《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石鐘山記》:“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3.表示遞進關系。《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4.表轉折關系。《肴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飾關系。《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⒍表假設關系。《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⒎表因果關系。《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⒏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⑤<;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⑥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5. 有伯字的四字詞語伯仲之間、
阿拉伯人、
不分伯仲、
金華仙伯、
河伯健兒、
伯塤仲篪、
將伯之助、
叔伯兄弟、
季友伯兄、
阿拉伯海、
相驚伯有、
伯鸞之竈、
伯樂壹顧、
伯道之憂、
伯玉知非、
邵伯訟棠、
伯俞泣杖、
伯成子高、
伯慮愁眠、
伯歌季舞、
河伯為患、
兔毛大伯、
阿拉伯膠、
河伯使者、
伯道無兒、
田連仟伯、
方伯連帥、
風魔九伯、
阿拉伯語、
伯仲叔季
6. 高中語文文言文有通假字的句子和意思,好的加分有人教版和蘇教版,不知妳是哪個的。
第壹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其乏困 ***,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踐滅吳》 7.南至於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於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欼,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 16.徐公來《觸龍說趙太後》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22.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勸學》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秋水》 26。
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合從,六國聯合***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諸侯 內,通“納”,接納,使進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於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麽。,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
第二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通假字 《諫太宗十思疏》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 《滕王閣序》 2.儼驂騑於上路 儼,通“嚴”,整治。
3,雲銷雨霽 銷,通“消”,消散。 4.所賴君子見機 機,通“幾”,預兆。
《師說》 5.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六國論》 7,暴霜露,斬荊棘 暴,通“曝”,冒著。 8,暴秦之欲無厭 厭,通“饜”,滿足。
9,當與秦相較 當,通“倘”,如果。 《遊褒禪山記》 10,長樂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稱。
《石鐘山記》 1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聲音重濁而模糊。 12.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13,汝識之乎 識,通“誌”,記住。 14.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通“拷”,敲打。
《項脊軒誌》 15.某所,而母立於茲 而,通“爾”,妳,妳的。 《五人墓碑記》 16.斂貲財以送其行 貲,通“資”,資財,錢財。
17,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麽。 18,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縉,通“搢”,插。
《登泰山記》 19.須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諫太宗十思疏》 1.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2,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古:樹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