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的詩句有:潼關已溢漁陽師,濮陽火裹又潼關。拼音是:tóngguān。結構是:潼(左右結構)關(上下結構)。註音是:ㄊㄨㄥ_ㄍㄨㄢ。
潼關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關隘名。古稱桃林塞。東漢時設潼關,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東南,處陜西_山西_河南三省要沖,素稱險要。
二、引證解釋
⒈關隘名。古稱桃林塞。東漢時設潼關,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東南,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素稱險要。引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河水四》:“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唐杜甫《北征》詩:“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姚雪垠《李自成》第壹卷第四章:“只要明天從潼關附近沖過去,到了河南,官兵就再也包圍不住咱們啦。”
三、國語詞典
地名。在陜西省潼關縣境內。地當黃河之曲,據崤函之固,扼秦、晉、豫三省要沖,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四、網絡解釋
潼關(地理名詞)潼關位於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註》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壹關”的美譽,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壹關”的鎏金禦書。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裏,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壹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壹車壹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裏形勢的隆要。杜甫遊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壹夫”的詩句。
關於潼關的詩詞
《潼關·時平容易度雄關》《潼關·天設潼關金陡城》《潼關·百二雄關踞上頭》
關於潼關的成語
休戚相關賣關子臨潼鬥寶關門落閂漠不關心關懷備至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陽關大道抱關執_關門打狗
關於潼關的詞語
臨潼鬥寶休戚相關關門打狗關懷備至無關宏旨抱關執_關門落閂陽關大道無關痛癢鬼門關
關於潼關的造句
1、潼關本系天險,且早有精兵屯駐,可以固守,哈達等避難就易,所以改道出援。
2、鐵騎尖冷銀光寒,潼關虎將神威展。
3、我軍大肆擴軍,兵馬集結潼關,到時候妳們可有得忙了,嗯,將來事將來說,大哥,張路,妳們回頭充實營兵,提選軍官,都隨妳們自便,現在嘛,先和我回商州接老娘罷!
4、在三門峽水庫修建前,潼關河床基本處於沖淤平衡或微淤狀態。
5、在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大唐朝廷任命在家養病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大軍統帥,加封其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率軍鎮守潼關。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潼關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