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來歷
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又名“龍藏浦”,相傳當初秦始皇東巡至金陵,有方士說金陵乃王氣之城,秦始皇為了江山永續命人挖河斷龍脈,因成“秦淮河”。
秦淮簡介
它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縣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庭山,兩個源頭在江寧縣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註入長江。
秦淮河是揚子江的壹條支流,全長約110公裏,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近代因戰亂等原因,兩岸建築多遭毀壞,河水亦日漸汙濁,昔日繁華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經修復,已再度成為著名遊覽勝地。
秦淮地位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恒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藍。這裏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
人文景觀
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壹帶便已繁華異常,十裏秦淮兩岸貴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薈萃。隋唐之後,壹度冷落。明清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淩波,成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壹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豐采壹、二。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鬥轉,在這“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裏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匯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湧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她既有歷史 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她擊節吟詠,當代誌士為她慷慨放歌!
秦淮八艷
秦淮河,更以秦淮八艷的事跡聞名於世。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今日秦淮
如今,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壹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融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壹體,極富情趣,魅力空前。
“十裏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秦淮風光帶自從八十年代中期復建以來,至今已是十載有余。
由於各級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關心,“十裏秦淮”經過十年努力,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壹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南京城,日益顯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廟和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遊局作為“中國旅遊最好景點”推向國際旅遊市場。
秦淮河歷史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壹條支流,新時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這裏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流入城裏的內秦淮河東西水關之間的河段,素有“十裏秦淮”、“六朝金粉”之譽。兩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群,飛檐漏窗,雕梁畫棟,畫舫淩波,槳聲燈影,加之人文薈萃、市井繁華,構成了集中體現金陵古都風貌的遊覽勝地——秦淮風光帶。
開放分類:
旅遊、名勝、歷史、南京
廣義的秦嶺是橫亙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叠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壹小部分由陜西延伸至湖北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至二三百公裏,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陜西省中部的壹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陜西境內的秦嶺呈蜂腰狀分布,東、西兩翼各分出數支山脈。西翼的三支為大散嶺(海拔2819米)、鳳嶺(海拔2000米)和紫柏山(海拔2538米)。東翼分支自北向南依次為華山(海拔1997米)、蟒嶺山、流嶺和新開嶺。山嶺與盆地相間排列,有許多深切山嶺的河流發育。秦嶺中段主體為太白山(海拔3767米)、鰲山(海拔3476米)、首陽山(海拔2720米)、終南山(海拔2604米)、草鏈嶺(海拔2646米)。山體橫亙,對東亞季風有明顯的屏障作用,是氣候上的分界線,又是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江的分水嶺。
秦嶺南北坡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因家壹類保護對象朱鹮和黑鸛。秦嶺現設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
秦嶺南北的人文景觀亦各具特色。北面的關中平原史稱"八百裏秦川",自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人類農耕、定居,是中國有名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秦嶺間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著名的有今寶(雞)成(都)鐵路經過的陳倉道、西安至寧陜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儻駱道、周洋道。在秦嶺北坡及關中平原南緣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及流傳著豐富的歷史故事。有秦始皇陵及許多帝王陵墓群、周代灃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樓觀臺、張良墓、蔡倫墓等古跡。位於西安市南40余公裏的終南山自古風景秀麗。《詩經·秦風》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唐代官紳在此建有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王維所作的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有“終南陽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詩句。附近還有翠華山、南五臺、驪山等秀麗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余處,是關中遊覽避暑的良好場所。
在秦嶺山脈西段有麥積山石窟,山體懸崖壁立,狀若積麥。自後秦時期開始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余尊,壁畫1300余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